庚子年农历冬月十二,冬至已过,严寒渐近,圣诞的欢乐尚未远去,学习的热情依旧高涨,下午1点半,陆氏针灸代表性传承人陆李还教授及陆氏针灸第四代入室弟子、医院针推伤科主任吴耀持教授不辞辛苦,如约来到“陆瘦燕针灸传承研究中心虹桥(长宁)分中心”教学门诊,为虹桥分中心的陆氏针灸第五代弟子们答疑解惑、指点迷津。

现将病例整理如下:

病例1:系复诊病人,男性,66岁,甲状腺相关眼病导致双目复视10余年,两个月前请陆老诊疗后,经陆氏针灸第五代弟子陈丽敏主任针灸治疗后,现眼部诸症较前皆大为好转,视力恢复明显,病人及家属十分感激,今日特来复诊,一则表达感谢之情,二则想请陆老再次亲诊。陆老详细诊疗后认为前期治疗效果较理想,也对第五代弟子中能有陈丽敏医生这么出类拔萃的学生感到十分欣慰,陆老和吴教授直言后生可畏,后继有人矣。随后陆老又亲自施针为病人治疗,并对在场的众弟子再次强调了眼周穴位针灸的注意事项,尤其是几个特殊穴位:球后穴、瞳子髎、外展穴(陆老经验效穴)更要注意进针手法和角度、深度,陆老亲自演示了进针方法和进针角度,让我辈大开眼界。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提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陆老和吴教授认为,治神是医者通过长期内修、功法的训练,以力求达到“心手合一,针手合一,医患合一”,此时,可通过自身之神与患者之神互为感应。《灵枢·小针解》:“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血气之有余不足,可补泻也”,陆老认为守神是治疗中的关键,守神的目的是希望医患神气合一,以达到更好疗效。同时,陆老与吴教授再三叮嘱大家既要勤学古籍,还要多学习了解人体的解剖结构与穴位的关系,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下针从容。

病例2:男,44岁,因“右肩疼痛伴右上肢麻木1年余,左膝反复疼痛伴抬腿受限”前来求诊。自诉1年前家中劳作时不慎右肩受伤后疼痛不适,医院就诊服中药汤剂后疼痛减轻,但麻木未见好转,一直时作时止,未能痊愈;也曾到骨伤科就诊被告知可手术治疗,患者自行拒绝。另诉左膝关节疼痛,上坡时抬腿稍受限,未有明显外伤史。医院MRI(.10.17)示:右侧肩袖远端部分撕裂。左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周围皮下筋膜水肿,左膝关节腔及髌后脂肪垫少量积液,左侧腘窝囊肿。

西医诊断:肩袖损伤

中医诊断:肩臂痛(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取穴:云门,尺泽,天宗,外关,合谷,后溪

陆老和吴教授查体结合影像学检查后,指出患者冈下肌处压痛,肩袖远端损伤,臂丛神经受压,经络受损,气滞血瘀,瘀则不通,不通则痛。当属中医“肩臂痛”范畴,故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肩周部是人体上部最大的关节系统,有多条经筋纵横交汇于此,脉气充盛,以司关节运动。在《灵枢·经筋》中记载“手阳明之筋……上臑,结于肩髃。其支者,绕肩甲,挟脊;其直者从肩髃上颈”,“手太阳之经筋……上绕肩甲……”,“手少阳之筋……上绕臑外廉,上肩……”,同时,在《灵枢·经筋》又记载“手太阴之筋……上循臂……出缺盆,结于前髃……”,手太阴经筋行于肩前,在肩髃处同手阳明脉气相通。以上经筋都达于肩胛部,输注经脉气血于此以司关节运动;故取穴:云门、尺泽、天宗、外关、合谷、后溪。

云门穴位于胸部,锁骨下窝凹陷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分布有臂丛神经外侧束,《灵枢·官针》:“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即是指针刺气血瘀滞不通有结聚之处,故陆老认为以痛为腧、以通为顺,针此处可解决患者臂丛神经受压引起的手臂麻木;天宗舒筋活络、理气消肿,可解冈下肌压痛之症。尺泽行气活络治上臂挛痛;外关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联络气血,补阳益气;合谷为大肠经原穴,镇静止痛,通经活经之功;吴教授指出:合谷穴属阳主表,可推动天部层次的气血运动,是头面部及上半身疾患必取之穴。后溪乃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又通督脉,通经活络止痛又能强化督脉阳气。诸穴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功效。

陆老详细检查患者左膝关节以及左下肢活动情况后,认为患者所诉左下肢抬腿不高的情况应为左侧腹股沟韧带造成,并非左膝关节外侧副韧带病变引起,所以应该整体论治,从筋论治。吴教授指出除取阿是穴外,可取阳陵泉,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是筋之会穴,为筋气聚会之处。《灵枢·本输》曾记载阳陵泉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特定穴,为五输穴中的合穴、八会穴中的筋会,具有疏利肝胆、通经活络、舒筋止痛等作用。《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有:“……筋急,阳陵泉主之。”《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难经·四十五难》云:“筋会阳陵泉”。故阳陵泉是治疗筋病的要穴,特别是下肢筋病,临床较为常用,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陆老和吴教授告诫我们在临床诊疗时一定要认真详细、避免漏诊,一旦诊疗明确,再对症施治,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吴教授总结了今日教学门诊的收获以及在诊疗中出现的问题,希望我们作为中医医生不仅要要熟读经典也要熟悉现代解剖,吴教授还指出临床常见许多肩臂痛患者,有一部分被当作肩周炎治疗,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能是由于肩袖损伤或撞击综合征造成的肩臂痛,让我们临床看诊时一定要谨慎细致,用心鉴别,有必要的话需要核磁共振检查来进一步加以鉴别诊断,并嘱咐我们回去认真学习最新的诊病指南,师夷长技,与时俱进。

教学门诊结束后,学员们意犹未尽的进行了关于针刺天鼎治疗神经根性颈椎病的讨论,由于观点向左,学员们分为两个阵营,支持者认为针刺天鼎穴可直接刺激臂丛神经可以有效减轻神经根水肿,从而解决神经根性颈椎病引起的手臂麻木等问题,取穴少而精准,既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又能减轻患者在针刺治疗中的恐惧和痛苦,而且临床效果不错。反对者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致病根源还是在颈椎,针刺臂丛神经虽然暂时止痛,但治标不治本,手臂麻木症状很快就会卷土重来,因为致病的根源还在于颈椎……讨论过程友好而激烈,一时竟难分高下,相约下次再讨论。

最后吴教授欣慰的说,做学问就是要敢于提出新观点,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争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才是学术应该有的样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陈出新,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