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交叉韧带囊肿(kneecruciateligamentcyst,KCLC)不同于关节周围常见的腱鞘囊肿,其发病率很低,好发于20~40岁中青年男性。本病并无特异性症状或体征,通常表现为膝关节间歇性疼痛、交锁、弹响、活动受限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临床中多为MRI或关节镜检时偶然发现。(图1)
图1(膝关节MRI示交叉韧带囊肿)
为什么膝关节交叉韧带会形成囊肿?
KCLC的病因尚未明确。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病因学假说:(1)创伤导致透明质酸释放而引起韧带损伤,出血机化及结缔组织粘液样变性,在交叉韧带薄弱部位形成囊肿;(2)韧带中存在的多能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导致囊肿形成;(3)胚胎发育时,滑膜组织的异位至交叉韧带;(4)膝关节滑膜组织疝出,导致囊肿形成。以上的四种病因学假说尚未得到证实,但是大多数医生认为,韧带囊肿的形成与膝关节的创伤密切相关,因此,预防韧带囊肿,首要一点就是要避免膝关节外伤。(图2膝关节解剖)
图2
前交叉韧带囊肿有什么组织学特征?
对于KCLC的组织学来源,目前仍没有定论。按照现有的文献,KCLC组织学检查提示大部分KCLC具有腱鞘囊肿、滑膜囊肿或者两者混合的组织学特征。滑膜囊肿的囊壁为滑膜细胞,囊肿内为滑液,通常与关节腔相通。腱鞘囊肿的囊壁通常为致密结缔组织,囊内为粘稠液体,偶有与关节腔相通。另外,病理学检查发现,KCLC囊壁往往伴有粘液样变性,这是普通的腱鞘囊肿所没有的。
临床表现及分型有哪些?
KCLC无明显的特异性症状或体征,最常见的表现为膝关节的疼痛,有学者研究发现,其所引起的临床症状与囊肿的位置和大小相关,囊肿越大越容易引起关节活动范围受限,交叉韧带前方的囊肿更容易引起伸直受限,交叉韧带后方囊肿更容易引起屈曲受限,据此研究者推测交叉韧带囊肿的临床症状主要由于运动过程中,囊肿的机械压迫引起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同时囊肿压迫可能刺激周围滑膜组织中的神经末梢,从而引起关节疼痛或不适。
按照囊肿与交叉韧带的关系,可以将KCLC分为三型:Ⅰ型位于ACL前方;Ⅱ型位于前后交叉韧带之间;Ⅲ型位于PCL后方。其中,KCLC最常见发生于ACL前方。
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治疗方法包括:关节镜切除、B超或CT引导下穿刺抽液及保守治疗。但是无论是否有症状,关节镜手术切除均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图3)。Ⅰ型和多数Ⅱ型囊肿可经前方常规入路对囊肿予以完整切除,若囊肿体积较大,可先予穿刺针抽出囊液。对于Ⅲ型及少数Ⅱ型囊肿,多从后方入路进入切除囊肿。一般认为在不损害交叉韧带功能的前提下,应完整切除囊壁并防止囊液播散,从而达到防止复发的目的。
图3
总结
KCLC发病率低,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常引起关节疼痛、交锁、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按病理学特点,KCLC包括腱鞘囊肿、滑膜囊肿及二者混合型。关节镜下切除KCLC治疗,短期及长期疗效均令人满意,症状及膝关节活动度改善明显,且复发率极低。除少数手术难度极大的Ⅱ型KCLC及部分不愿手术治疗的患者外,均可优先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
四骨科专注于微创关节镜运动损伤手术治疗和运动损伤康复治疗,目前分为两大团队:微创运动损伤团队和运动损伤康复团队。
微创运动损伤手术医师团队联系人如下:
罗泽权
陈建发
向孝兵
张华
周本根
李杰
运动损伤康复团队联系人如下:
李晓玲
曾屹峰
黄伟福
柳满燕
刘超然
吴业锋
陈文杰
梁慧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