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研究股骨头坏死保髋必须研究塌陷,而研究塌陷必须研究塌陷的“前世今生”。所谓“围塌陷期”就是指围绕股骨头坏死塌陷发生前后的某一时期。
研究这个时期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的改变规律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目的是更好地预防、纠正塌陷,提高“保髋”成功率。受中医认识疾病在方法论上(注重整体性、联系性与动态性)的启发,不仅把“塌陷”看成是股骨头形态学改变在影像上的体现,而是把“塌陷’与临床症状、头内、关节病理学改变、包括软骨的改变相联系;把塌陷的“前世今生”作为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来认识,显然加深了对塌陷本质的认识,提高了临床防治塌陷的能力。
关于“塌陷”
塌陷是股骨头坏死最重要的病理改变。从临床角度看,股骨头坏死如果不塌陷,几乎不发生疼痛,也很少影响髋关节活动功能与行走能力,最终预后也是好的。但一旦塌陷,不仅股骨头形态异常、股骨头与髋臼的关系失去和谐关系,还将带来疼痛、髋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行走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等严重问题;另外在临床实践中通常把股骨头坏死是否塌陷作为选择“保髋”与“换髋”的依据。因此,各国学者普遍把塌陷看成是股骨头坏死最重要的病理改变。
塌陷前期(未疼痛):该期首选非手术治疗
主要方法:中药内服、外用,冲击波、各种促进坏死修复的物理治疗等。
治疗目的:促进坏死修复、防治塌陷发生。对于塌陷风险低者(坏死发生在非负重区或/和小范围的坏死),可以正常生活、学习、办公室工作、社交活动;避免剧烈对抗性、跳跃运动;对于塌陷风险高者(坏死范围大、位于负重区),需要采取髋关节受力最小的方式行走、改变运动方式。同时定期复查,必要时调整治疗康复方案。
塌陷前期(已疼痛):该期优先选择非手术治疗
主要方法:中药内服、外用,冲击波、减重训练、各种缓解疼痛、促进坏死修复的物理治疗等。
治疗目的:缓解疼痛、促进坏死修复、防治塌陷发生。建议采取保护股骨头措施(双拐辅助行走),以髋关节受力最小的方式行走、控制连续行走时间、改变运动方式,定期复查,必要时调整治疗康复方案。
塌陷后早期(发生疼痛时间小于6月)该期多数需要接受保髋手术,手术方式根据坏死范围、塌陷程度、医生经验等选择。手术原则是在死骨病灶清除的基础上、打压支撑植骨,术后继续内服外用中药、各种促进坏死修复的物理治疗、减重训练等康复治疗,同时采取必要的保护股骨头措施不少于半年。具体手术方式包括:微创钻孔、死骨病灶清除、打压支撑植骨术;切开关节的死骨病灶清除、打压支撑植骨术等。
关于“带塌陷生存”
对于塌陷后晚期(发生疼痛时间超过6月)患者,如果患者年轻、头臼关系良好、髋关节功能良好、步态基本正常、疼痛较轻,仍可保髋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中医药内服、外用;冲击波;减重步态训练、髋关节功能操训练等,达到髋关节基本无痛或偶有轻微疼痛、功能良好、行走活动能力能满足日常生活与轻工作需要、从而延缓关节置换(即“带塌陷生存”)的目的。
康复小记髋关节锻炼是以自动为主,被动为辅,动作要协调;幅度由小到大,循环渐进,逐步增加,锻炼时间以10~15分钟为宜。应根据股骨头分期及功能受限程度选择适宜的锻炼方法。
(1)屈髋蹬天法:患者仰卧位,双上臂置于体侧,屈髋屈膝90度,使小腿向上蹬,次数逐渐增加至50次。(2)抱膝法:仰卧位,患髋屈90度,膝屈45度,双手叉指合掌抱膝关节前下方,屈洲。
(3)屈髋开合法:仰卧位,双髋、膝关节屈曲,双手置于臂外侧,以双足跟为轴心,作双膝内收、外展、内旋、外旋活动3~5分钟。
(4)盘腿压膝法:患者坐床上盘腿,双掌置膝内侧,用手掌向外、向下按压膝关节,提高外展、外旋肌力,改善内收内旋肌协调动作,滑润关节
(5)髋关节伸屈活动锻炼法:仰卧位,使髋关节伸展,双手叉指合拢抱住股骨下端,利用反复屈肘力量抽动上拉与主动屈髋结合,持续活动5~10分钟,次数幅度逐渐增加。
(6)髋关节外展/内收活动锻炼法: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双手置于体侧,患肢自动抬高25度~35度,作外展/内收活动,持续5~10分钟或坐位操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