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局部辨证

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红肿、发热、疼痛、成脓、麻木、溃疡、结节、肿块、搔痒、功能障碍以及皮肤部位的各种损害等。由于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观性,有效地提供了临床辨证的客观依据。也有某些全身性疾病,其病灶反映却在局部。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异,因而转归顺逆,相差甚远。因此,外科辨证虽多从局部病变着手,以局部症状为重点,但也绝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局部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外在表现与五脏六腑相结合,辨证求因,全面分辨疾病的性质,综合起来进行辨证,抓住证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辨肿

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形成的体表症状。而肿势的缓急、集散程度,常为判断病情虚实、轻重的依据。由于患者体质的强弱与致病原因的不同,发生肿的症状也有所差异。

1、肿的性质

(1)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常见于阳证疮疡,如疖疔初期、丹毒等。

(2)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常见于冻疮、脱疽等。

(3)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常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4)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常见于股肿、湿疮。

(5)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常见于瘰疬,脂瘤等。

(6)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常见于气瘿、乳癖等。

(7)瘀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肿。常见于皮下血肿等。

(8)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常见于某些疾病感染所致,如外痈、肛痈等

(9)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常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

(10)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常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

2、肿的病位与形色

由于发病部位的局部组织有疏松和致密的不同,肿的情况也有差异。发生在表浅部位,如皮毛、肌肉之间者,赤色为多,肿势高突,根盘收束,肌肤焮红,发病较快,并易脓、易溃、易敛;手指部因组织致密,故局部肿势不甚,但其疼痛剧烈;病发手掌、足底等处,因病处组织较疏松,肿势易于蔓延;在筋骨、关节之间,发病较缓,并有难脓、难溃、难敛的特点;病发皮肉深部,肿势平坦,皮色不变者居多,至脓熟仅透红一点;大腿部由于肌肉丰厚,肿势更甚,但外观不明显;颜面疔疮、有头疽等显而易见,若脓未溃时,由红肿色鲜转向暗红而无光泽,由高肿转为平塌下陷,可能是危象之侯。

(二)辨肿块、结节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肿瘤等。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   

1、肿块

(1)大小一般以公分为测量单位,测量其大小可作为记录肿块变化,观察治疗效果的客观依据。选择具体测量方法时,特别要注意肿块复盖物的厚度,或哑铃状及其它形状的肿块,体表虽小体内却很大。有些囊性变或出血性肿块随时间变化而增大,要随时观察其大小。B超测量可准确提示其有意义的数值。

(2)形态常见的肿块形态特征有扁平、扁圆、圆球、卵圆、索条状、分叶状及不规则形态等。表面是否光滑可协助判断其性质,良性肿瘤因其有完整包膜,触诊时多表面光滑,而恶性肿瘤多无包膜,所以表面多粗糙,高低不平,且形状不一。

(3)质地从肿块质地的软硬可判断其不同性质。如骨瘤或恶性肿瘤质地坚硬如石;脂肪瘤则柔软如馒;囊性肿块按之柔软等等。但若囊性病变囊内张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触诊也很坚硬,临证时注意这些辨证要点,则不难鉴别。

(4)活动度根据肿块活动度一般可确定肿块的位置。如皮内肿块可随皮肤提起,推移肿块可见皮肤受牵扯;皮下肿块用手推之能在皮下移动,无牵拉感等。总的原则是良性肿块多活动度好,恶性肿块活动度较差。但是,有的肿块不活动或活动度极小,却不一定是恶性。如皮样囊肿,早年镶嵌在颅骨上,致颅骨成凹,推之难移。

(5)位置有些肿块特别需要确定其生长的位置,以决定其性质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蔓状血管瘤看似位于体表,却多呈哑铃状,很可能外小内大,深层部分可以延伸到人体的骨间隙或内脏间隙,术前诊断不清,术中往往措手不及。肌肉层或肌腱处肿块,可随肌肉收缩掩没或显露,如腱鞘囊肿、腘窝囊肿等。再有平卧位触摸不清或比较深在的腹部不易判断的肿块,检查时应选择不同体位,让病人平卧位抬头,这时腹肌紧张,可清楚触及到肿块,说明肿块位在腹壁;若肿块消失说明肿块位于腹肌之下或腹腔内。所以,对某些肿块则需要借助仪器检查。

(6)界限指肿块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一般认为非炎症性、良性肿块常有明显界限。而恶性肿块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融合,无明显界限。炎性肿块或良性肿块合并感染,或良性肿块发生恶性变时,均可由边界清楚演变到边界不清,临证中应综合分析,予以鉴别。

(7)疼痛一般肿块多无疼痛,恶性肿块初期也很少疼痛。只有当肿块合并感染,或良性肿瘤出现挤压症状,或恶性肿瘤中、后期出现破溃或压迫周围组织时可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8)内容物由于肿块来源及形成或组织结构的区别,肿块内有着不同的内容物。如某些肉瘿(甲状腺囊肿)含淡黄色或咖啡色液体;水瘤(淋巴管瘤)为无色透明液体;胶瘤(腱鞘囊肿)为淡黄色粘冻状液体;结核性脓肿内为稀薄暗淡夹有败絮样物质;脂瘤(皮脂腺囊肿)内含灰白色豆腐渣样物质等等。为了明确内容物的性质,有时需针吸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

2、结节

结节是相对肿块而言,大者为肿块,小者为结节。其大小不一,多呈圆形、卵圆形、扁圆形等局限性隆起,亦可相互融合成片或相连成串,亦有发于皮下,不易察觉,用手才能触及。结节疼痛多伴有感染;生长缓慢,不红无肿的结节,多考虑良性结节;对不明原因增长较快的结节,应尽快手术治疗,必要时应做病理检查。由于发生部位及形态不同,成因及转归各异,特别需要仔细辨认。

(三)辨痛

痛是气血凝滞,阻塞不通的反映。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痛为疾病的警号,也是疮疡最常见的自觉症状,而疼痛增剧与减轻又常为病势进展与消退的标志。由于患者邪正盛衰与痛的原因不一,以及发病部位的深浅不同,而疼痛的发作情况也有所不同。因此,欲了解和掌握疼痛的情况,还应从引起疼痛的原因、发作情况、疼痛性质等几方面进行辨证,必要时痛肿合辨。

1、疼痛原因

(1)热痛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

(2)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

(3)风痛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见于行痹等。

(4)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见于乳癖等。

(5)湿痛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出现可凹水肿或见糜烂流滋。见于臁疮、股肿等。

(6)痰痛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见于脂瘤、肉瘤。

(7)化脓痛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多见于疮疡成脓期。

(8)瘀血痛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见于创伤或创伤性皮下出血。

2、疼痛类别

(1)卒痛突然发作,病势急剧,多见于急性疾患。

(2)阵发痛时重时轻,发作无常,忽痛忽止。多见于石淋等疾患。

(3)持续痛痛无休止,持续不减,连续不断。常见于疮疡初起与成脓时或脱疽等。

3、疼痛性质

(1)刺痛痛如针刺,病变多在皮肤,如蛇串疮。

(2)灼痛痛而烧灼,病变多在肌肤,如疖、颜面疔、烧伤等。

(3)裂痛痛如撕裂,病变多在皮肉,如肛裂、手足皲裂较深者。

(4)钝痛疼痛滞缓,病变多在骨与关节间,如流痰等。

(5)酸痛痛而酸楚,病变多在关节间,如鹤膝痰等。

(6)胀痛痛而紧张,胀满不适,如血肿、癃闭等。

(7)绞痛痛如刀割,发病急骤,病变多在脏腑,如石淋等。

(8)啄痛痛如鸡啄,并伴有节律性痛,病变多在肌肉,常见于阳证疮疡化脓阶段。

(9)抽掣痛痛时扩散,除抽掣外,并伴有放射痛,如乳岩、石瘿之晚期。

4、痛与肿结合辨

(1)先肿而后痛者,其病浅在肌肤,如颈痈。

(2)先痛而后肿者,其病深在筋骨,如附骨疽。

(3)痛发数处,同时肿胀并起,或先后相继者,如流注。

(4)肿势蔓延而痛在一处者,是毒已渐聚。肿势散漫而无处不痛者,是毒邪四散,其势鸱张。

(四)辨痒

痒是皮肤病主要的自觉症状,且多有不同程度的局部表现,如皮肤脱屑、潮红、丘疹、水疱、风团块等;在疮疡的肿疡、溃疡阶段也时有发生。中医认为“热微则痒”,即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郁而生微热所致;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内生虚热而发。由于发生痒的原因不一,以及病变的发展过程不同,故痒的临床表现也各异。

1、以原因来辨

(1)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如牛皮癣、白疕、瘾疹等。

(2)湿胜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如急性湿疮;或有传染性,如脓疱疮。

(3)热胜皮肤隐疹,焮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裸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如接触性皮炎。

(4)虫淫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如手足癣、疥疮等。

(5)血虚皮肤变厚、干燥、脱屑、很少糜烂流滋水,如牛皮癣、慢性湿疮。

2、以病变过程来辨

(1)肿疡作痒一般较为少见,如有头疽、疔疮初起,局部肿势平坦,根脚散漫,脓犹未化之时,可有作痒的感觉,这是毒势炽盛,病变有发展的趋势。特别是疫疔,只痒不痛,而病情更为严重。又如乳痈等经治疗后局部根脚收束,肿痛已减,余块未消之时,也有痒的感觉,这是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有消散之趋势。

(2)溃疡作痒如痈疽溃后,肿痛渐消,忽然患部感觉发热奇痒,常由于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护理不善所致;或因应用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而发。如溃疡经治疗后,脓流已畅,余肿未消之时;或于腐肉已脱,新肌渐生之际,而皮肉间感觉微微作痒,这是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肉,是将要收口的佳象。

(五)辨麻木

麻木是由于气血失调或毒邪炽盛,以致经脉阻塞,气血不达而成。由于麻木的致病原因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差别。如疔疮、有头疽坚肿色褐,麻木不知痛痒,伴有较重的全身症状,为毒邪炽盛,壅塞脉道,气血不运,常易导致走黄和内陷;如麻风病患部皮肤增厚,麻木不仁,不知痛痒,为气血失和;脱疽早期患肢麻木而冷痛,为气血不畅,脉络阻塞,四末失养所致。

(六)辨脓

脓是外科疾病中常见的病理产物,因皮肉之间热胜肉腐蒸酿而成。疮疡早期不能消散,中期必化腐成脓。疮疡的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的现象,所以在局部诊断时辨脓的有无是关键所在。及时正确辨别脓的有无、脓肿部位深浅,然后才能进行适当的处理;依据脓液性质、色泽、气味等变化,有助于正确判断疾病的预后顺逆,这是外科疾病发展与转归的重要环节。

1、成脓的特点

(1)疼痛阳证脓疡,因正邪交争剧烈,脓液积聚,脓腔张力不断增高,压迫周围组织而疼痛剧烈。局部按之灼热痛甚,拒按明显;老年体弱者应激力差,反映迟钝,痛感缓和。阴证脓疡,则痛热不甚,而痠胀明显。

(2)肿胀皮肤肿胀,皮薄光亮为有脓。深部脓肿,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胀感较甚。

(3)温度用手仔细触摸患部,与周围正常皮肤相比,若为阳证脓疡,则局部温度增高。

(4)硬度《外科理例》云:“按之牢硬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大软方是脓成。”《疡医大全》又谓:“凡肿疡按之软隐者,随手而起者,为有脓;按之坚硬,虽按之有凹,不既随手起者,为脓尚未成。”肿块已软,为脓已成。

2、确认成脓的方法

(1)按触法用两手食指的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则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应指。经反复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在检查时注意两手指腹应放于相对应的位置,并且在上下左右四处互相垂直的方向检查。若脓肿范围较小,则用左手拇、食两指固定于脓肿的两侧,以右手的食指按触脓肿中央,如有应指为有脓。

(2)透光法即以患指(趾)遮挡住手电筒的光线,然后注意观察患指(趾)部表面,若见其局部有深黑色的阴影即为有脓。不同部位的脓液积聚,其阴影可在其相应部位显现。此法适用于指、趾部甲下的辨脓,因其局部组织纤薄且能透光。

[如蛇眼疔、甲根后的脓液积聚,可在指甲根部见到轻度的遮暗;蛇头疔脓液在骨膜部,沿指骨的行程有增强的阴影,而周围清晰;在骨部的,沿着骨有黑色遮暗,并在感染区有明显的轮廓;在关节部的,则关节处有很少的遮暗;在腱鞘内的,有轻度遮暗,其行程沿整个手指的掌面;全手指尖部,整个手指的脓肿则呈一片显著暗区。

(3)点压法在手指(趾)部,当病灶处脓液很少的情况下,可用点压法检查,简单易行。用大头针尾或火柴头等小的圆钝物,在患部轻轻点压,如测得有局限性的剧痛点,即为可疑脓肿。

(4)穿刺法若脓液不多且位于组织深部时,用按触法辨脓有困难,可直接采用注射器穿刺抽脓方法,不仅可以用来辨别脓的有无,确定脓肿深度,而且还可以采集脓液标本,进行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操作时必须严格消毒,注意选择粗细适当的针头、进针角度、深度等。选定痛点明显处为穿刺点,局麻后负压进针,边进边吸,若见脓液吸出,即确定脓肿部位。若一次穿刺无脓,可重复穿刺。

(5)B超B超的特点是操作简单、无损伤,可比较准确地确定脓肿部位,并协助判断脓肿大小,从而能引导穿刺或切开排脓。

3、辨脓的部位深浅确认脓疡深浅,可为切开引流提供进刀深度。若深浅不辨,浅者深开,容易损伤正常组织,增加患者痛苦。

(1)浅部脓疡如阳证脓疡,其临床表现为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焮红灼热,轻按则痛且应指。

(2)深部脓疡肿块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皮厚不热或微热,不红或微红,重按方痛。

4、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

(1)脓的形质如脓稠厚者,为元气充盛;淡薄者,为元气较弱。如先出黄白稠厚脓液,次出黄稠滋水,是将敛佳象;若脓由稠厚转为稀薄,体质渐衰,为一时难敛。如脓成日久不泄,一旦溃破,脓质如水直流,其色不晦,其气不臭,未为败象;若脓稀似粉浆污水,或夹有败絮状物质,且色晦腥臭者,为气血衰竭,此属败象。

(2)脓的色泽如黄白质稠,色泽鲜明,为气血充足,最是佳象;如黄浊质稠,色泽不净,为气火有余,尚属顺证;如黄白质稀,色泽洁净,气血虽虚,未为败象;如脓色绿黑稀薄,为蓄毒日久,有损筋伤骨之可能;如脓中夹有成块瘀血者,为血络损伤;如脓色如姜汁,则每多兼患黄疸,乃病势较重。

(3)脓的气味一般略带腥味,其质必稠,大多是顺证现象;脓液腥秽恶臭者,其质必薄,大多是逆证现象,常为穿膜损骨之征。其它有如蟹沫者,也为内膜已透,每多难治。

(七)辨溃疡

1、色泽

阳证溃疡,色泽红活鲜润,疮面脓液稠厚黄白,腐肉易脱,新肉易生,疮口易收,知觉正常;阴证溃疡,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或时流血水,腐肉不脱,或新肉不生,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如疮顶突然陷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多为疔疮走黄之象。如疮面腐肉已尽,而脓水灰薄,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板亮,为虚陷之证。

2、溃疡形态

化脓性溃疡,疮面边沿整齐,周围皮肤微有红肿,一般口大底小,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

压迫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初期皮肤暗紫,很快变黑并坏死,滋水、液化、腐烂,脓液有臭味,可深及筋膜、肌肉、骨膜。多见于褥疮。

疮痨性溃疡,疮口多呈凹陷形或潜行空洞或漏管,疮面肉色不鲜,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状物,疮口愈合缓慢或反复溃破,经久难愈。

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花如岩穴,有的在溃疡底部见有珍珠样结节,内有紫黑坏死组织,渗流血水,伴腥臭味。

梅毒性溃疡,多成半月形,边缘整齐,坚硬削直如凿,略微内凹,基底面高低不平,存有稀薄臭秽分泌物。

(八)辨出血

出血是临床中常见而重要的症状之一,中医外科疾病以便血、尿血最为常见,准确辨认出血性状、部位、原因,对及时诊断、合理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便血亦称“血泄”,即指血从肛门下泄,包括粪便带血,或单纯下血。便血有“远血”、“近血”之说。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呈柏油样黑便,为远血;直肠、肛门的便血,血色鲜红为近血。便血的颜色与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短有关。一般柏油样黑便的形成,可由自口腔至盲肠任何部位的出血所造成,但若肠道蠕动极快时,则血色鲜红或血便混杂。乙状结肠、直肠出血,血液多附着粪便表面,血便不相混杂;内痔以便血为主,多发生在排便时,呈喷射状或便后滴沥鲜血;肛裂排便时血色鲜红而量少,并伴剧烈疼痛;结肠癌多以腹部包块就诊,血便混杂,常伴有粘液;直肠癌则以便血求治,肛门下坠,粪便表面附着鲜红或暗红色血液,晚期可混有腥臭粘液,常误诊为痔,指诊可以帮助确诊。另外各种原因导致的败血症、某些食物等也可见有黑便。应根据临床表现及病史,注意详辨。

2、尿血亦称:“溲血”、“溺血”,是指排尿时尿液中有血液或血块而言。一般以无痛为“尿血”,有痛称“血淋”。泌尿生殖系的感染、结石、肿瘤、损伤等是导致尿血的主要原因。如肾、输尿管结石,在疼痛发作期间或疼痛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尿,一般为全程血尿;膀胱、尿道结石多为“终末血尿”;肾肿瘤常为全程无痛血尿,一般呈间歇性;膀胱肿瘤呈持续性或间歇性无痛肉眼血尿,出血较多者可以排出血块;外伤损及泌尿系统,器械检查或手术等均可造成出血,引起尿血。临床上可根据病史、体征、以及其它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另外尚有一些疾病,如结缔组织疾病、免疫系统、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也可以引起尿血。

        

明林教育是一家集执业医师·执业药师·中医专长医师·注册消防工程师·高级健康管理师·小儿推拿·中医康复理疗师·中医针灸师等医学健康培训的专业学校,学校创办以来深受社会和学员认可,办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其中执业医师,执业药师,中医(专长)医师是培训的优质项目。现执业药师报名即将开始,为方便广大学员学习特推出执业药师课程班!

执业中药师课程表

课程

课时

授课时间

中药综合

8学时

5月19日

中药综合

8学时

5月20日

中药药二

8学时

6月9日

中药药二

8学时

6月10日

中药药一

8学时

6月30日

中药药一

8学时

7月1日

中药药二

8学时

7月21日

中药药二

8学时

7月22日

中药药一

8学时

8月11日

中药药一

8学时

8月12日

法规

8学时

9月1日

法规

8学时

9月2日

赞赏

长按







































北京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