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定义痛风,是由于尿酸盐及其结晶在关节软骨、滑膜囊及其他组织中沉积而引起的反复发作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随着现代人饮食习惯的改变,痛风呈越来越高发的态势。痛风是一种“帝王病”,相传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记载有痛风病,亚历山大和凯撒大帝都曾患过。中国古代有没有痛风病呢?答案是肯定的,据说忽必烈晚年就因肥胖和痛风饱受痛苦。那么,中国古代的医书上有没有记载这种病呢?古人又是如何认识这种病的呢?

中国古人对痛风的认识

病名的嬗变

在“痛风”这个名字还没诞生的秦汉时期,中国最原始的医学百科全书《黄帝内经》就记载了“痹证”,根据疾病性质,痛风属于“痹证”的一类。汉代中医临床圣典《伤寒杂病论》中记载有“历节病”,是痛风最早的原型。

到了唐宋时期,由于此病肢节剧烈疼痛犹如虎咬,又称”白虎病“或“白虎历节“。到了元代,朱丹溪的《格致余论》才专立“痛风论”,对痛风一病有了详细的阐述。痛风还有个俗名叫“箭风”,但因丹溪影响太大,后世沿用了“痛风”这个病名。

病因病机的认识

1源自医圣张仲景的“肝肾亏虚”之说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补充历节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肝肾阴虚,外感风寒湿邪气只是诱发因素。宋代赵佶、清代尤怡等皆从此说。这种肝肾亏虚为根本的观点得到了后世多数医家的认可,并不断地完善和充实,至今仍在指导着痛风的临床治疗。

2隋唐流行“风毒“”热毒“之说

中医将体内积聚过多且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称为“毒”。隋代巢元方提出热毒说,认为历节病是由脏腑热毒流注四肢而导致骨节掀热赤肿疼痛。这与现代医学认为过多或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超标的痛风病机有相似之处。唐代孙思邈也赞成此说,并用”犀角汤“治疗血中热毒。唐代的王焘也认为历节病是由于感受风寒署湿之毒邪引起的。

3朱丹溪的“污浊凝涩“之说

元代朱丹溪认为痛风是由于自身血热而外遇风寒湿气,血中污浊凝涩而致病。这种“血中污浊凝涩“相当于现代医学认为的血液中尿酸或尿酸结晶体的沉积。

4其他致病因素

托名华佗的《中藏经》将醉酒而行房事作为痛风的发病因素之一。明代的虞抟提出痛风者不可食肉,因其助长火热之气。这与现代医学关于痛风的发病及恶化与过多食用高嘌呤食物非常类似。现代部分中医学者还认为,痛风与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亏虚有关,病机为阳气不能运化食物,导致湿浊内盛,流溢关节。

文献中关于痛风的治疗方法

1汉代《伤寒杂病论》的痛风治疗思想

张仲景对历节病(痛风)治疗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为主。其中,芍药和知母配伍养阴清热;芍药与甘草配伍缓急止痛;桂枝、麻黄、附子、生姜辛开散寒;白术、防风驱风湿痹。乌头汤中亦是以补血、益气、散寒、止痛为治法。另外,桂枝配芍药有调和营卫的作用,体现了《黄帝内经》中痹证的病机除了外感风寒湿气外,还与气血营卫失和有关。

2唐宋延续汉代的治疗思想

唐代的《外台秘要》中载有深师大风引汤、古今录验防风汤、大枣汤等治疗历节疼痛,药物主要有人参、附子、干姜、乌头、茯苓、知母、甘草、大枣等,以辛甘化阳为主,甘寒养阴为辅助,并提出要忌口猪肉冷水海藻菘菜。宋代的《圣济总录》载有羌活汤、茯苓汤、附子汤、紫桂汤、知母汤、秦艽汤等,用药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基础上加以祛风化湿之药,用药思路不外辛开驱除风寒湿之气,兼以调和营卫。

3金元时期朱丹溪从血论治痛风

朱丹溪主张痛风病因为血虚生热,加外感风寒湿邪,内外合邪而病。从《格致余论》中数则痛风医案可知,丹溪先生善从血来治疗痛风,治法主要以温通为主,辅以化湿散瘀。药物大多为补血活血之品,佐以除湿理气之品。现代国医大师朱良春以朱丹溪“污浊凝涩“之说为基础,进一步发挥,提出从”浊瘀“论治痛风,用药以化湿、活血为主,加以虫药通络祛风,临床疗效显著。

4近现代重视从脾胃论治痛风

随着现代医学揭示了饮食与痛风的因果关系,更多学者开始重视从脾胃角度论治痛风,如吴元生、路志正、邓运明等皆提出从脾胃入手治疗痛风。治疗以清化湿热为标,以培补脾胃为本。脾胃健康,则气血化生有源,营卫之气充足;脾胃健康,则痰湿无从化生,不与外邪相合则不为痹。故养护脾胃后天之本,是临床治疗痛风与患者日常调摄的一个重要观念。

参考文献:

[1]刘云达.中医体质与痛风预防的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李君霞,黄闰月,陈秀敏,赵越,梁华胜,黄清春.浅谈朱良春教授从“浊瘀”论治痛风的学术思想[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41(04):75-77.

[3]周游,张杰.从脾胃论治痛风探讨[J].国医论坛,,32(05):12-14.

责任编辑:徐颖

问问风湿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多长时间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