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医院病例中心血管外科Vikram教授等在近期的JournalofVascularSurgery杂志上分享了一例腘动脉疾病的报道,非常值得学习下,一起来看看吧。
患者男性,66岁,右下肢间歇性跛行数月。患者有长期吸烟史,除此之外,无其他明确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查体见患者四肢血管搏动良好,但平板运动试验后症状加重且踝肱指数(ABI)下降。
CT检查见腘动脉走形方向存在锐角,腘动脉前方可见较大的单发囊性肿块(见图A、B、C)。
术者采用后侧入路切除囊性病灶,术中可见囊腔内含大量透明状胶冻样物质,探查结果如上图中D所示。予切除大部分囊壁后行自体静脉旁路移植术。
综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术前CT图像及术中探查结果,该患者的诊断可能是什么?
请投票自测:
老规矩,分隔线下可查看答案。
答案揭晓:
术后病理示:纤维囊壁伴内皮细胞,符合动脉外膜囊肿。
因此,该病人的诊断是:腘动脉外膜囊肿。你答对了么?
延伸阅读:动脉外膜囊肿的相关知识
1.流行病学
动脉外膜囊肿(adventitialcysticdisease,ACD)最早报道于年发现的一例髂外动脉受累患者,此后世界范围文献中约多例相关病例报道,其中85%发病于腘动脉,通常为单侧受累,其次最易累及的血管为髂外动脉和股动脉。
该病主要见于男性,男女比例约5:1。典型确诊年龄在35岁左右,女性的确诊年龄可能偏大(通常为50岁左右)。
患者年龄较轻且缺乏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这是该病的一大临床特点。
2.病因学
目前受推崇的病因假说为发育理论,即分泌黏蛋白的间叶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植入血管外膜,当其开始分泌黏液物质时引起囊肿形成。
其他假说还包括:反复创伤理论(膝关节活动导致腘动脉发生囊性退行性病变),腱鞘囊肿理论(沿血管生长的滑膜囊肿可能植入临近的动脉外膜)以及全身性疾病理论(全身性的黏蛋白和粘液瘤退行性病变)。
2.病理学
腘动脉呈腊肠样改变,与周围结构粘连,囊肿内充满胶冻状黏液物质。
镜下可见血管外膜层内衬着单层立方细胞,且明显缺乏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征。
3.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表现为突发短距离的小腿跛行,单侧居多。症状持续时间通常较短(数周至数月),极少发展为严重下肢缺血(CLI)。
查体常发现足背动脉正常或减弱,腘窝处可闻及血管杂音。静息状态下存在的足背动脉在屈膝时消失(Ishikawa征,即变换体位后腘动脉由功能性狭窄变为闭塞)。
4.诊断性检查
ABI在静息下无改变而运动后下降。
首选检查方式为双功彩超,进一步的检查方式包括CT与MRI。
超声可以发现囊肿,病变段血流速度加快,囊肿与动脉管腔的分界为一条搏动的明亮细线,囊肿内无血流信号。CTA及MRA可出现半月征(囊肿凸向管腔内)和沙漏征(囊肿包绕血管)。
5.鉴别诊断
腘动脉陷迫综合、腘动脉瘤、早期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肌纤维发育不良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6.治疗方法
无症状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有症状患者建议行手术治疗。
血管切除式治疗方法通常采用囊肿切除术+自体血管旁路移植术或静脉补片成形术,术后复发率相对较低。
非血管切除的手术方式包括单纯囊肿切除术、经皮囊肿抽吸术等,但术后复发率较高。
由于外在压迫因素未予清除,不建议采用经皮血管成形术等腔内治疗方法。
7.预后
所有治疗方法均有一定的复发率,因而术后坚持B超随访非常重要。
问答踝肱指数(ABI)的正常范围是多少?该指标的意义及局限性是什么?
中医治疗白癜风方法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佳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