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或腱鞘附近的囊性包块,内含有无色透明或微白色、淡黄色的胶冻样黏液。亦称“筋结”“筋聚”“腕筋瘤”“腕筋结”等。

腱鞘囊肿好发于腕背侧、掌侧、足背及腘窝等处,但手上的发病率最高。多为单发,也有多发,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尤其是手部用力活动较多女性)。

病因:

多因腕部急性损伤或劳损引起。它与关节囊、韧带、腱鞘中结缔组织营养不良,发生退行性变有关。腕部急、慢性损伤后,使腱鞘内滑液增多而发生囊性疝出,日久产生结缔组织的黏液性变。

临床表现:

①囊肿多逐渐发生,生长缓慢,一般无明显不适。

②少数患者在做关节活动时有酸胀感或局部疼痛。

③有时疼痛可向囊肿周围放散。若囊肿和腱鞘相连,患肢远端则出现软弱无力感觉。

④囊肿的大小与症状的轻重无直接关系,囊肿小而张力大者疼痛多较明显,囊肿大而且柔软者多无明显的疼痛。

查体:

①局部可见圆形或椭圆形肿物。

②皮色正常,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有橡皮样或囊性感,囊肿较大者可有波动感。

③压痛不明显。

④日久囊肿纤维化后,腕部腱鞘囊肿小而硬,但仍有弹性感。

⑤用针穿刺其穿刺物为胶冻样黏液物。

辅助检查:X线检查无异常。超声检查辅助明确肿块的性质。

鉴别:

1.体表脂肪瘤—多发于脂肪聚集部位的皮下,关节部位少见。与皮肤无粘连、质软有韧性,穿刺抽不出任何东西。

2.腕关节扭挫伤—有明显外伤史,伤后腕部肿胀青紫瘀斑,活动受限,无局灶性肿物,用针穿刺无东西或为血性物。

治疗:肿块较小、无症状,不影响局部功能的,可不必处理;50%以上的患者可能出现腱鞘囊肿自发消退,不需干预。

对于囊肿较大、胀痛明显、影响局部功能的,可采用拍、挤、穿、注、切(即:拍打法、挤压法、局部针刺、封闭注射、针刀或手术切开)等治疗方法。

本病病变局限,治疗以外治法为主,治则为消肿散结。

“罗氏拍打法”治疗腱鞘囊肿。

对于发病时间短,囊壁较薄,囊性感明显者,可用“罗氏拍打法”治疗。以腕背部囊肿为例。将腕关节掌屈,使囊肿固定和高突,医者用握患侧手使之保持背曲,医者另一手握木块,对准囊肿高突处进行击打,基本一次成功,如一次不成功,可反复2-3次,击破后局部按摩,使囊内液体充分挤出,散于皮下。最后用绷带加压包扎,固定患处1周。(拍打力度只到皮下,不可力量过大,防止损伤骨质。)

注意:

1.囊肿发生的早期,少数患者能自行消失,可不必急于特殊治疗,可先做适当休息观察。若1-2周内不能自行消失者,须给予治疗。

2.囊壁挤破后,在患部放置半弧形压垫(如纽扣、硬币等),适当加压包扎保持1-2周,以使囊壁间紧密接触,形成粘连,避免复发。

3.患部的活动应适当,避免使用不当的按摩手法,增加滑液渗出,使囊肿增大。

4.如做针刺治疗,在穿刺后24-48小时后可做局部热敷、理疗或配合中药熏洗,以促进滑液尽快吸收,也有益于避免复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