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常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但对于老年人或者骨质疏松的患者来说,这种治疗方式常常因内固定松动而失败,即使长时间不负重也难以避免。

而对于另一种治疗方式,即全膝关节置换,其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跟较差的预后同样不能忽视。因此对于骨质疏松患者的胫骨平台骨折,无论是开放复位内固定还是全膝关节置换,均不能获得理想疗效。

为了更好治疗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骨折,来自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学者在开放复位内固定术中联合应用打压植骨技术,其中打压植骨可在术中术后另外起到固定植入物的作用。术后随访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Injury上。

自年起,作者单位共有名患者因胫骨平台骨折接受治疗,通过测量患者骨密度和或进行DEXA扫描确定14名患者为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骨折,并选择上述方式为其进行治疗。记录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数据、是否合并其它损伤、骨折特点以及治疗的特点等,进行连续性队列研究。

在为期2年的随访中,5名患者失访,最终剩下9名患者完成随访。患者中8名进行开放复位内固定联合打压植骨,1名因单纯塌陷骨折仅行打压植骨,所采用植骨为同种异体骨,来源于股骨头。患者的平均骨密度T分数为-2.9。

术后患者在可耐受情况下即行负重训练。随访中评估患者的患肢功能评分、步态等,通过平片和CT、RSA技术等评估骨折复位情况,而对于移植骨重塑的评估,则使用术后当时的CT扫描跟术后一年的相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所有骨折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且所有患者术后6星期即能负全重、术后3月重新恢复正常步态。

7名患者骨折愈合后出现小于3mm(RSA评估介于0-2.6mm,CT评估介于0-2mm)的头尾偏移。2名患者骨折处出现后外侧分离、塌陷,分别深达13.5、9mm,但是这并不影响关节处的对线以及短期随访的临床结果。

在CT随访结果中,平均有51%的移植骨重塑形成新骨,并与患者自身骨贴合。

▲图1.为患者术后X线片,A为单纯打压植骨;B为打压植骨联合开放复位内固定

▲图2.为冠状位(A-C)、水平位(D-F)综合测量打压植骨联合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的移植骨范围,在同一水平面对比术后第2天(B、E)和术后第19个月(C、F)的情况

▲图3.为患者移植物区域后外侧出现塌陷,A膝盖位置矢状面;B水平面

作者认为,在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治疗上,打压植骨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因为打压植骨既可填补骨缺损又能够在术中术后其固定植入骨的作用。

在本次队列研究中,该技术表现出能够使骨折处获得足够的稳定,同时也可让患者术后在可耐受的情况下负重训练,且患者在术后6星期即能负全重。9名患者均不出现固定失败,且只有7名患者出现微小移位的愈合。

源于:骨科时间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