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软骨缺血坏死又称骨软骨炎,为骨骼或干骺部骨软骨局限性缺血坏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见于有骨化中心的某些长骨的骨端、骨突及短骨的骨骺部。

病因不明,可能与外伤、感染、内分泌障碍等有关。

临床进展缓慢,无特征性表现,多数可以自愈,预后良好。

股骨头缺血坏死和腕月骨缺血坏死最常见。

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系多种原因所致股骨头缺血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常见原因有急慢性创伤、长期酗酒以及皮质激素治疗等,30~60岁男性多见,50%~80%的患者双侧受累,近年来发病有增多趋势。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多有急慢性创伤、酗酒和皮质激素治疗史,起病较缓慢,主要症状为髋部疼痛、活动受限,进行性加重。

X线检查:

Ⅰ期:髋关节疼痛,但X线平片无阳性发现。

Ⅱ期:股骨头内有增生硬化和大小不等透光区。

Ⅲ期:股骨头皮质塌陷,呈“新月征”。

Ⅳ期:股骨头变扁,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骨质增生。

ECT检查:Ⅰ期病变,核素扫描即显示异常放射性核素浓聚,但该检查敏感性高,特异性差,且空间分辨率低,早期轻微的异常难以显示。

CT检查:对Ⅰ~Ⅱ期病变,能很好地显示股骨头内放射状小梁排列紊乱、不规则增粗,内有斑片状硬化,较X线更易显示皮质塌陷、皮质下囊变、骨碎裂等征象,有助于临床分期和治疗。

MRI表现

对早期诊断较敏感,特异性亦高,可显示早期骨髓水肿的表现。

早中期:较特异的征象是出现“双线征”。

表现为股骨头前上部或大部的边缘出现条带影,T1WI为低信号、T2WI为低信号或内高外低两条平行信号带,与CT上的硬化带或平行的透光及硬化带相对应,即“双线征”。

“双线征”中,外侧低信号带为增生硬化骨质所致,内侧高信号带为肉芽纤维组织修复的结果。

条带影所包绕的股骨头前上部或大部早期可呈正常骨髓信号,继之呈长T1长T2信号,长T1、短T2信号或混杂信号。

异常信号带远侧亦可出现范围不等的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和斑点状长T1、短T2信号。

晚期:股骨头碎裂变形,整个股骨头均出现异常信号,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面毛糙不整,关节间隙狭窄。

晚期股骨头出现纤维化和骨质硬化,在T1WI和T2WI上均呈低信号。

中后期:显示不同程度的关节囊积液,表现为关节腔内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鉴别诊断

退行性骨关节病:多见于老年人,双侧性关节骨唇状或尖刺状骨质增生为主,伴有关节间隙变窄及关节面下囊变,一般无骨碎裂,MRI无特征性“双线征”。

暂时性骨质疏松:MRI虽可出现长T1、长T2信号区,与股骨头缺血坏死周边的骨髓水肿改变相似,但本病短期随访信号可恢复正常,不出现典型的“双线征”。

骨岛:多为孤立的圆形硬化区,密度较高,边缘较光整,股骨头外形正常。

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