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指或掌在患者体表做环形而有节律的轻抚摩动,称为摩法。分为指摩法、掌摩法两种。古代应用摩法还常配以药膏,以加强手法的治疗效果,称为“膏摩”。
1.指摩法示指、中指、无名指与小指并拢,指掌自然伸直,腕关节略屈,以四指面附着于治疗部位,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图6-18)。
2.掌摩法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略背伸,将手掌平置于治疗部位上,使手掌随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环旋摩动(图6-19)。
1.上肢及腕掌要放松,轻放于治疗部位。
2.前臂带动腕及着力部位做环旋活动。
图6-18指摩法
图6-19掌摩法
3.动作要缓和协调。
4.用力宜轻不宜重,速度宜缓不宜急。
5.指摩法操作时腕关节应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掌摩法则腕部放松。
摩法有和中理气、消积导滞、温肾壮阳、行气活血、散瘀消肿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脘腹疼痛、食积胀满、泄泻、便秘、遗精、阳痿、外伤肿痛等病症。也常用于保健推拿。
指摩法适用于颈项、面部、四肢等部位;掌摩法多适用于腹部。
1.指摩法作用于颜面、眼周时常用一些供美容使用的按摩乳、磨砂膏,以保护皮肤并使皮肤更具有活力。
2.指摩法宜稍轻快,掌摩法宜稍重缓。
八、揉法以手掌大鱼际或掌根、手指罗纹面等部位着力,吸定于体表治疗部位上,带动皮肤、皮下组织一起,做轻柔和缓的环旋动作,称为揉法。揉法是众多推拿流派常用手法之一,分为掌揉法、鱼际揉法、指揉法、前臂揉法和肘揉法等。
1.指揉法用手指着力于治疗部位,做轻柔和缓的环旋活动,亦可二指、三指揉(图6-20)。
图6-20指揉法
2.掌揉法用掌着力于治疗部位,做轻柔和缓的环旋活动。一般单掌操作(图6-21a),亦可双掌重叠(图6-21b),着力于治疗部位用力按揉。
图6-21掌揉法
3.鱼际揉法用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于治疗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图6-22)。
图6-22鱼际揉法
4.掌根揉法用掌根着力于治疗部位,做轻柔和缓的环旋活动(图6-23)。
图6-23掌根揉法
5.前臂揉法用前臂的尺侧着力于治疗部位,用力做环旋揉动或左右揉动(图6-24)。
6.肘揉法用肘部着力于治疗部位,用力做环旋揉动或左右揉动。
图6-24前臂揉法
1.应以肢体的近端带动远端做小幅度的环旋揉动,如用前臂带动腕、掌做掌揉法。
2.着力部位要吸定于治疗部位,并带动深层组织,不能在体表有摩擦运动。
3.揉动的幅度要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
揉法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等作用;治疗脘腹痛、胸闷胁痛、腹泻、便秘、背腰痛,以及外伤所致的红肿疼痛等多种病症。
本法接触面可大可小,压力可轻可重,适用于全身各部,老幼皆宜。指揉法接触面小,力弱,适用于穴位;大鱼际揉法因其腕部的旋动、摆动,而对治疗部位产生揉压动作,适用于腹部、面部及四肢等部位;前臂揉、掌根揉、肘揉法面积较大,多用于背、腰、臀等部位。
1.在应用本法时着力部位应吸定在治疗部位上,动作灵活协调而有节律。
2.环旋揉动的幅度应适中,幅度过大或过小均会影响放松效果。
九、摇法使关节做被动的环转运动,称为摇法。分为颈项部、腰部、肩部、前臂部、腕部、髋部、膝部和踝部等摇法。
(一)颈项部摇法
1.方法一患者取坐位,颈部放松。医师站在患者的侧后方,一手扶住患者的后枕部,另一手托住患者下颌,做缓慢的环旋摇动,并使颈项部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亦可用肘夹住患者的下颌,另一手托住患者的后枕部,做缓慢的环旋摇动(图6-25a)。
2.方法二患者取坐位。医师站在患者的后方,两手托住患者的头部,两前臂的尺侧压住患者的肩部,两肘与两手相对用力,向上拔伸,缓慢环旋摇动,并使颈项部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图6-25b)。
1.摇动时速度宜慢不宜快,以免引起患者头晕。
图6-25颈项部摇法
2.摇动的幅度不宜过大,仅在受限区域内摇动即可。
3.做“方法一”时,随着摇动范围的加大,医师应从患者的侧方移向患者的后方。
4.做“方法一”时,若以下颌做参照,应使下颌向下→对侧→上→医师所站的方向依次摇动。
本法可增加颈部活动范围,治疗颈椎病、落枕。
1.眩晕的患者应慎用。
2.摇动的速度不宜快,摇动幅度在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应由小到大,逐渐增加。
3.摇动时应嘱患者睁开两眼以免头晕。
(二)腰部摇法
1.方法一患者坐于床上。助手双手按压患者的大腿以固定。医师站于患者背后,双手从腋下穿过抱住患者,然后环旋摇动患者的腰部,并使腰部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图6-26a)。
2.方法二患者站立,弯腰扶住床边。医师站在患者的侧后方,一手扶住患者的腹部,另一手扶住患者的腰部,两手相对用力,环旋摇动患者的腰部,并使腰部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图6-26b)。
3.方法三患者取仰卧位,双腿自然伸直并拢,屈膝屈髋,医师一手前臂按患者膝关节下方,另一手握住足踝部,双手协同用力,带动腰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转运动(图6-26c)。
4.方法四患者取俯卧位,两下肢并拢自然伸直,医师一手托起双下肢,另一手按压患者腰部,双臂协调用力,带动腰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转运动(图6-26d)。
图6-26腰部摇法
腰部摇法幅度宜大,速度宜慢。
本法可增加腰部活动范围,用于治疗腰部软组织损伤引起的腰功能受限,如急性腰肌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
1.摇动过程中应使患者腰部充分活动。
2.摇动的速度不宜快。
3.摇动幅度在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应由小到大,逐渐增加。
(三)肩部摇法
(以右肩为例)
1.方法一患者取坐位,肩部放松。医师面对右肩侧立,一手扶住右肩,一手托住右肘部,使患者的前臂搭在医师的前臂上。在外展体位下,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使右肩关节做适度地缓慢摇动8~10次(图6-27a)。
2.方法二医师站在患者的右后方,左手扶按患者的右肩,右手握住患者的右腕部或右肘,环旋摇动患者的肩关节(图6-27b)。
3.方法三医师站在患者的右后方,左手扶住患者的左肩,右手虎口经患者的腋下握住患者右前臂下段的桡侧,依次做前下→前上→后上→后下的摇动,亦可做水平方向的摇动(图6-27c)。
4.方法四医师站在患者的右后方,左手置于患者的右肩后,右手从患者的腋下绕过置于患者的右肩前,患者的右上肢搭在医师的右侧肘窝中,医师左右手与右臂协同用力摇动患者的肩关节,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图6-27d)。
图6-27肩部摇法
1.医师腹部应顶住患者背部。
2.摇动的方向依次为前下→前上→后上→后下→前下。
3.摇动幅度应由小到大,逐渐增加。
本法可恢复肩关节正常运动范围,治疗肩周炎及因创伤后固定导致的肩关节粘连。
1.摇动过程中应使肩关节充分活动。
2.摇动的范围应在受限区域内,从小到大,不超过生理活动范围。
(四)肘部摇法
医师一手托住患者的肘关节,拇指按于肱骨外上髁处,另一手握住患者的腕部,旋前或旋后摇动患者的前臂(图6-28)。
图6-28肘部摇法
摇动的范围要逐渐加大。
本法可恢复前臂旋转运动功能,用于治疗前臂旋转功能受限,如前臂骨折引起的前臂旋转功能受限、肱骨外上髁炎等。
重点在功能受限区域进行操作。
(五)腕部摇法
医师一手握住患肢前臂下段,另一手五指与患者的五指交叉扣住,环旋摇动腕关节(图6-29)。
图6-29腕部摇法
摇动的范围要逐渐加大,依次充分做腕关节的背伸→尺偏→屈曲→桡偏动作。
本法可恢复腕关节运动范围,用于治疗腕部伤筋,以及前臂下段、腕部骨折所致的腕部运动功能受限。
重点在功能受限的角度进行操作。
(六)髋部摇法
患者取仰卧位,两下肢伸直。医师站在患侧,一手扶患侧膝部,另一手扶踝。先使膝关节屈曲,同时使患侧髋关节外展、外旋至最大限度,再使髋、膝关节极度屈曲。然后使髋关节极度内收、内旋,最后伸直患侧下肢。(图6-30)
图6-30髋部摇法
在摇动时,医师始终不将患肢抬起,而使患肢尽量在床上,并用推的力量使患肢运动,最后运用下肢自身重量使下肢从内收、内旋位伸直并回置床上。
本法可增加髋关节活动范围,治疗髋关节功能受限,还可治疗小儿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
治疗髋关节周围的骨折后遗症导致的髋关节功能障碍时,摇动范围应适当,避免强力牵拉摇动,以防再次骨折。
(七)膝部摇法
患者取仰卧位,医师站在其患侧,一手扶膝,另一手托踝,环旋摇动膝关节(图6-31)。或患者取俯卧位,医师站在其侧方,一手扶患者大腿后侧,另一手扶其足跟部或小腿下段,环旋摇动患者的膝关节,并使膝部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图6-31膝部摇法
摇动的范围要逐渐加大,若以足跟做参照,摇动的方向应为向对侧→向上→医师所站的一侧→向下。
本法可加大膝关节屈伸、旋转幅度。用于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引起的膝关节屈曲受限。
用于骨折后遗症导致的膝关节功能障碍者,摇动范围应适当,避免强力牵拉摇动,以防再次骨折。
(八)踝部摇法
患者仰卧位。医师一手托患者的足跟部,另一手握患者的足前部,环旋摇动踝关节,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图6-32)。
图6-32踝部摇法
摇动的范围要逐渐加大。
本法可加大踝关节屈伸、旋转运动的幅度。用于治疗踝关节扭挫伤等引起的踝关节运动功能障碍。
对于骨折后遗症导致的踝关节功能障碍,摇动范围应适当,避免强力牵拉摇动,以防再次骨折。
十、搓法以双手夹持肢体或以单手、双手着力于治疗部位,做快速地交替运动或往返运动,称为搓法。包括夹搓法和推搓法两种。
1.夹搓法以双手掌面夹住治疗部位,嘱患者肢体放松,前臂与上臂部施力,带动双手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搓动,同时沿治疗部位缓慢地上下往返移动(图6-33)。
图6-33夹搓法
2.推搓法以单手或双手掌面着力于治疗部位,前臂施力,做较快速的推去拉回的搓动(图6-34)。
图6-34推搓法
1.双手用力要对称。
2.搓动要快,移动要慢,紧搓慢移。
搓法具有舒筋通络、调和气血、疏肝理气的作用。治疗肢体酸痛、筋脉不利及胸胁胀痛、满闷等病症。
夹搓法适用于上肢、下肢及胸胁两侧等部位,推搓法适用于背腰部及下肢后侧。
施力不可过重。夹搓时若夹得太紧、推搓时下压力过大,会造成手法呆滞。
十一、抹法用拇指罗纹面或掌面在治疗部位做上下或左右直线或曲线的移动,称为抹法,分为指抹法与掌抹法两种。
1.指抹法以单手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着力于治疗部位,余指置于相应的位置以固定助力。以拇指的近端带动远端做上下或左右直线或曲线的移动(图6-35)。可根据治疗部位的不同而灵活运用。
图6-35指抹法
指抹法亦可以示指、中指与无名指罗纹面置于患者额颞部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医师坐于其头端方凳上。以两手示指、中指和无名指罗纹面分置于前额部正中线两侧,自前额部向两侧分抹,经太阳穴至耳上角,如此反复操作。
2.掌抹法以单手或双手掌面置于治疗部位,腕关节放松,前臂与上臂部协调用力,做上下或左右直线或曲线的移动(图6-36)。
1.指掌面要紧贴治疗部位,不宜带动深部组织。
2.用力要均匀适中,动作要和缓灵活。
3.指抹法用拇指近端带动远端进行操作。
4.两手的速度要对称,宜缓不宜急。
图6-36掌抹法
抹法有镇静安神、提神醒脑的作用,作用于颜面又有保健、美容的作用。治疗头痛、失眠、眩晕、眼周疾病。多在手法开始时应用。
指抹法活动范围小,多用于面部、项部;掌抹法操作的范围较大,一般多用于背腰部。
本法应用时不要用力按压局部。注意抹法同推法的区别,推法是单向、直线。而抹法则是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直线往来,或曲线运转,可根据不同的部位灵活变化运用。
十二、捏法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治疗部位做相对性挤压,称为捏法。捏法可单手操作,亦可双手同时操作。分为二指捏法、三指捏法、五指捏法。
用拇指和示指、中指指面或拇指与其余四指指面夹住治疗部位,进行相对用力挤压,随即放松,如此有节律地不断挤压、放松,并循序移动(图6-37)。
图6-37捏法
1.拇指与其余手指以指面着力,用力对称。2.动作要连贯而有节奏性,用力要均匀而柔和。
3.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捏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痉挛等作用。治疗头痛、中风偏瘫、颈椎病、四肢酸痛等病症。适用于颈部、肩部、四肢、背部等。
操作时不可用指端着力,避免使患者产生被抠的感觉。附:捏脊
捏脊是用拇指或示指桡侧缘顶住皮肤,拇指或示、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
1.三指捏脊法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示、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图6-38)。
2.二指捏脊法用示指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图6-39)。
图6-38三指捏脊法
图6-39二指捏脊法
操作时间的长短和手法强度的轻重及挤捏面积的大小要适中,用力要均匀。既要有节律性,又要有连贯性。操作时,可捏三下提拿一下,称之为“捏三提一法”。
捏脊时要用指面或桡侧着力,不能以指端着力挤捏,更不能将肌肤拧转,或用指甲掐压肌肤,否则容易产生疼痛。
捏拿肌肤多少要适度,捏拿过多,则动作呆滞不易向前推进,过少则易滑脱。用力过重也易导致疼痛,过轻又不易得气。
本法具有调和阴阳、健脾和胃、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功效。可治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营养不良、小儿疳积等。用于脊背部之督脉、膀胱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