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管囊肿

骶管囊肿这个名称很容易误导,准确的称呼应该叫骶管脑脊液漏。通常我们说“囊肿”,指的是一个孤立的病灶,外面一层光滑的包膜,包膜的内层分泌一些粘液或浆液,渐渐积聚起来,形成了一个囊性结构,身体各个部位的囊肿一般都很容易切除。然而,所谓骶管囊肿,其实根本不是囊肿,而是在骶管中的脑脊液漏。漏的治疗原则,是修补,而不是切除。

图1:骶管的骨性结构。骶骨位于骨盆的后正中,腰椎的下方、尾椎的上方。骶骨是由五节融合而成的(骶1--骶5)。骶管就是骶骨中间的一根骨性管道。

图2:硬脊膜囊底部一般位于骶1水平。硬脊膜囊上连颅腔,内部充满了脑脊液,像是一个很高的水桶。由于人直立生活,所以硬脊膜囊底部的静水压非常高(mm水柱,约1/9标准大气压)。假设在硬脊膜囊底部插入一根细针头,脑脊液就会喷涌而出。然而,在骶管里却是零压力,甚至稍呈负压,临床上做骶管注射时,针尖一旦刺入骶管,少量药物会自动被吸进去,说明存在少许负压。

图3:神经根示意图。神经根(黄色)在硬脊膜囊内是裸露的,但是当它钻出硬脊膜囊的时候,它的外面包裹了一层硬脊膜(绿色),它是硬脊膜囊的延续,好比袖子是衣服的延续一样,所以称之为神经根袖,但是神经根袖的内部正常是没有脑脊液的,相当于一个紧身袖。图中只画了2根神经根作为示意,实际骶管内有12根神经根,骶管的内径大约1.5cm,这些神经根基本占满了骶管,神经根之间有少许间隙,间隙里是少许脂肪组织,起着隔离神经根、缓冲和防粘连的作用。

图4:骶管囊肿形成。由于硬脊膜囊底部,某根神经根出口之处先天薄弱,脑脊液在巨大压力的驱动下,挤入神经根袖,使神经根袖越来越膨大,骨性的骶管也越撑越大(可见液压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同时囊肿内部的神经根被牵拉,囊肿外部的邻近神经根被挤压,引起疼痛和大小便障碍。

图5:一个最流行的陷阱!既然切除囊壁有害无益,那么是否可以用大量的人工材料(例如胶原蛋白)填满整个囊肿腔。这样复查磁共振的时候是很好看的,术前骶管囊肿内部全是脑脊液,术后脑脊液都没有了,全都填满了,但是问题根本没有解决:(1)脑脊液漏口并没有封堵,脑脊液照样通过漏口涌进医用人工材料之间,静水压根本没变,只是磁共振上显示出来不一样的影像而已;(2)原本是一个纯液体的囊性压迫,变成了一个半固体的压迫,压迫反而加重了;(3)囊肿内部的神经根完全被人工材料包裹,神经根可能慢慢变性。

图6:理想的手术方案,应该是尽可能向生理的方向去修复————虽然恢复不到正常生理状态,但应尽量朝这个方向去努力。(1)既然疾病的始动环节是神经根袖出口处先天性薄弱,然后被脑脊液撑大,变成漏口,那么骶管囊肿手术最核心的技术就是通过显微缝合,用一小片肌肉把这个漏口封堵住,应尽量做到滴水不漏,同时又不损伤穿行的神经根。(2)如上述,疾病的第二环节是脑脊液漏进神经根袖,越撑越大,神经根袖(即囊肿壁)变得越来越薄;所以我们封堵成功之后,吸除囊肿内部的脑脊液,确认不再有任何脑脊液流入,这时把耷拉下来的囊肿壁(即神经根袖),尽可能折叠起来,包裹神经根,重新变成一个紧身袖。(3)上面两步完成之后,大体就接近了生理状态的硬脊膜囊和神经根袖了,但是,被撑大的骨性骶管还在啊,怎么办?有没有办法让骨头重新长起来,变回原来的模样,可惜没有这种方法。

图7:如何处理被撑大的骨性骶管。由于骨质没办法再生,所以我们用自体的肌肉和脂肪去填充这个骨性骶管,这是因为正常生理状态下,骶管中本身就是有脂肪组织的,所以骶管囊肿术后,磁共振表现是脂肪、肌肉,三个月左右,随着脂肪少量液化,磁共振上会有少许液体信号。

图8:骶管后壁的骨质,正常约为0.6--1.0cm厚度,由于骶管囊肿对骨质的侵蚀,后壁骨质已经基本消失,而且手术本身也会切除一点骨质,所以手术结束时应用钛网修补骶管后壁,否则容易发生骶管内容物的膨出。

本文作者:

郑学胜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医院神经外科

经作者授权转载

推荐阅读:套医学视频课程可以免费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