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ONFH)又称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多发于中青年,是骨科中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主要病因是股骨头血液供应遭到破坏,导致骨髓成分减少与骨细胞死亡,最终股骨头坏死塌陷,引起髋部疼痛,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据调查显示,日本每年新增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其中与类固醇摄入过多有关高达51%,与重度酒精摄入有关达31%,确定高峰年龄患者中,男性为40岁,女性为30岁。

股骨头坏死致病因素大体上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前者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等,后者主要包括长期大剂量运用糖皮质激素、酗酒、链状细胞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中,长期大剂量运用糖皮质激素是股骨头坏死的主要致病因素,约占50%以上。

多数患者在早中期没有采取积极措施,导致病情发展至末期,难以治疗。3-4年内可能出现股骨头塌陷或骨关节炎,最终导致严重的疼痛感和运动功能丧失,80%患者需全髋关节置换术,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无论是哪一种致病因素,股骨头坏死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再生阻止骨坏死、防止关节软骨退行性变,从而恢复组织解剖结构。

关于如何修复股骨头坏死,临床上通常采用高压氧、体外冲击波、脉冲电磁场、药物治疗、针灸等方法,但治疗效果有限,只能改善患者的症状,无法根治。因此在缺乏有效治疗的情况下,多数患者最终只能选择股骨头假体置换。

因此,如何降低股骨头坏死的塌陷成为临床工作人员的一大难题。

推荐阅读:脊髓损伤患者新曙光!耶鲁大学用静脉注射干细胞,帮12位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恢复

近年来发现,干细胞疗法能有效地改善股骨头坏死的血供问题,利用其分化潜能促进骨细胞的修复,能有效延缓股骨头坏死的速度。目前,已有大量有关股骨头坏死与干细胞移植的相关报道,提示干细胞在股骨头坏死的发病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近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发布了一项关于股骨头坏死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了干细胞疗法联合髓芯减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长达7.5年的随访中,分析股骨头塌陷率和髋关节置换率。

案例一:对65例1/2期股骨头坏死受试者进行干细胞移植和髓芯减压,7.5年随访塌陷及髋关节置换情况。

结果发现,非置换的有50例,其中35例无塌陷(占54%)现象,即非置换率即髋关节保存率为77%;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大于75分的35例,平均为(79.5±11.9)分,临床成功率70%;目测类比评分(评测疼痛感)下降为(2.3±0.5)分,疼痛感缓解明显;需要辅助负重行走的情况从60.9%下降为18%。

图中A和C:典型病例术前正位和蛙式位X射线片,

股骨头内不规则高密度影;

图B和D:典型病例术后7年正位和蛙式位X射线片,

股骨头外形规整,无塌陷。

此外,MRI片上坏死面积较术前明显减小,移植前坏死面积为(31.0±5.3)mm2,移植后为(24.3±3.5)mm2,具有差别意义。

推荐阅读:广东首例丨一个月癌细胞清零,CAR-T细胞免疫疗法在深圳获重大临床突破!

图A:MRI图像股骨头坏死;

图B:显示移植后股骨头坏死面积缩小。

通过此项临床试验的中远期评估,发现干细胞疗法联合髓芯减压能有效降低塌陷率,提高临床成功率。

案例二:选择年5月至年5月在沈医院骨外四科住院的股骨头坏死病例27例,男21例,女6例;年龄36~55岁,平均40.5岁。致病原因:长期饮酒19例,外伤后5例,长期服用激素2例,不明原因1例。提取培养人脐带MSCs。并对患者进行髓芯减压植骨术联合脐带MSCs移植治疗。

27例患者术后12~2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消失,能从事各种劳动,X线片或MRI显示股骨头基本正常23髋(76.7%);疼痛明显减轻,行走基本正常或者轻微跛行7髋(23.3%);行走间距延长28髋(93.3%),髋关节功能障碍明显好转18髋(60%)。

干细胞还能重建骨组织中的神经回路。在股骨头坏死的早中期,骨中的交感神经纤维化情况较轻,干细胞能启动修复神经细胞功能,调控骨代谢、骨内微循环,恢复髋关节功能。

此外,干细胞疗法对晚期的股骨头坏死也有缓解病症的作用。

综上所述:股骨头坏死是由多病因综合导致的骨缺血性、难治性疾病。干细胞疗法对股骨头坏死疗效确切,使髋关节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改善股骨头坏死区域的血液循环,而干细胞疗法联合联合髓芯减压植骨支撑术为股骨头坏死患者带来福音。

精准医疗引领健康未来想知道更多,扫码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