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解剖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结构组成和功能最复杂的滑膜关节,由骨、关节软骨、软组织(交叉韧带、半月板等)、关节腔内的滑液、关节囊、并有关节外的韧带加固而形成。膝关节由股骨外髁和胫骨外髁形成外侧胫股关节、股骨内髁和胫骨内髁形成内侧胫股关节、髌骨关节面与股骨滑车形成的髌骨关节三部分组成。

膝关节主要运动功能为屈伸运动。膝关节屈伸运动是滚动与滑动的组合。正常情况下围绕瞬时中心发生屈伸运动时,初期为滚动运动,逐渐变为滑动运动,当伸膝关节至20°~0°时股骨开始发生内旋,当完全伸直时旋转终止,完成锁扣动作,此时,膝关节最稳定。膝关节屈膝30°时可有少许内收与外展动作。因此,正常关节内结构是保证膝关节正常运动功能的解剖基础。膝关节任何主要结构的损伤均将影响其运动功能。

(一)膝关节滑液囊

与关节镜术有关的滑液囊主要为髌上囊,是膝关节最大的滑囊。该滑囊广泛与关节腔相通,可视为膝关节滑膜腔的一部分。髌上囊位于髌骨底上方、股四头肌腱与股骨之间,两侧与股内、外侧肌相贴,后方滑膜覆于股骨髁前方。膝肌位于髌上囊上方(关节囊外),具有向上牵拉髌上囊的作用。膝关节滑膜病变亦主要表现在该处;因间隙较大,游离体常在该区域出没;膝关节粘连时髌上囊腔内有粘连带并可因粘连等因素缩小甚至完全关闭,镜下松解粘连时要对髌上囊进行充分松解。

(二)关节软骨

正常膝关节软骨为透明软骨,呈浅蓝色,半透明,光滑而有光泽。软骨本身没有血管神经,其营养由软骨膜内的毛细血管和关节腔的滑液中得到营养。关节软骨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胶原纤维和蛋自多糖)组成。分为:表层、移行层、柱状层、钙化软骨层。钙化软骨层与柱状层有潮线相界,但与软骨下骨无明显界限。

关节软骨在运动中传递负载并提供平润向耐磨的承受面。关节软骨为粘弹性材料组成,具有低摩擦、高弹性、高渗透性等特性,具有传导载荷、吸收震荡、润滑、低磨损等作用。

由于关节软骨代谢率很低缺少再生能力,任何原因造成的软骨缺损很难自行修复。因此,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关节软骨的改变与运动有着明显的关系。正常关节在生理应力作用下关节内液与软骨基质内液相互交换使软骨细胞获得营养而保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然而,当关节的负载传导紊乱、超生理限度的异常应力作用于软骨,软骨细胞和基质均会遭受破坏。膝关节外伤可直接损伤软骨,韧带断裂、半月板损伤等均可引起膝关节负载传导紊乱而引起软骨损伤。

(三)半月板

半月板为纤维软骨盘,内外各有一个,分别位于股骨与胫骨内、外髁之间。半月板的切面为楔状。内侧半月板大体形态呈“C”形,有些呈“G形,比外侧半月板大而薄,开口较大,前部较窄,后部较宽大,两者间在游离缘侧常显示一近似90°的夹角,前角附着于髁间前窝前交又韧带的前方,后角附着于髁间后窝后交又韧带的前方。内侧半月板边缘与内侧关节囊相连,活动度较小,外伤时容易损伤。外侧半月板近似“O”形,前、后角之间有一较小的开口,中部较宽,前、后较窄,前角附着在外侧髁间棘的前方、前交叉韧带附着部的后外侧;后角附着在外侧髁间棘的后部。外侧半月板与关节囊之间隔以腘肌腱,活动度相对比内侧半月板大。外侧半月板后端发出的纤维束紧紧与后交叉韧带相贴斜向前上附着于内髁髁间侧面,称为半月板股骨韧带(Ligamentmenisco-femorale)。如果该韧带位于后交叉韧带的后方称为半月板股骨后韧带(Ligamentmenisco-femoraleposterius),亦称Wrisberg韧带,若位于后交义韧带的前方称为半月板股骨前韧带(Ligamentmenisco-femoraleanterius)即Humphery韧带。两者可同时存在。

1.半月板的运动

膝关节运动时,位于胫股关节之间的半月板处于一种矛盾运动中。屈伸运动时,半月板固定在胫骨上并随之相对股骨运动,股骨髁沿半月板上面进行滚动运动。由伸到屈运动时,胫股关节间的接触点后移,半月板也随之后移.其后半部被挤压于股骨髁和胫骨平台的后部之间;由屈到伸运动时正好相反,胫股关节间的接触点前移,半月板亦被向前推移,前半部被挤压于股骨髁和胫骨平台的前部之间。膝关节屈伸位旋转时半月板与股骨一同对胫骨运动,半月板在胫骨上滑动。从中立位开始,两个半月板在胫骨平台上朝相反的方向运动。小腿外旋时外侧半月板移至平台前部,内侧半月板移至胫骨平台后部,内旋时相反。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外侧半月板班的活动范围约是内侧半月板的2倍。

2.半月板的血供

主要来自边缘和滑膜关节囊相接处的血管以及来自前后角附着部所进入的血管。半月板边缘侧的外1/3部有血液供应,由边缘至游离缘血液供应逐渐减少,内1/3部没有血液供应,其营养来自关节液。因此,半月板外1/3部损伤缝合修复后容易愈合,中1/3部损伤缝合修复较差,内1/3部则不易愈合。

3.半月板的功能

①增强滑润,减少摩擦,类似滚珠样作用滑利关节的运动。②使胫骨关节面更加适合,稳定膝关节。③缓冲、吸收震荡保护关节软骨。④调节关节内压。⑤与膝关节韧带协同作用制导膝关节的旋转运动。⑥传递负载。

4.半月板畸形---盘状软骨

膝关节盘状软骨(Discoidcartilage)是膝关节半月板的一种畸形,形成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多数人认为是在先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半月板在胚胎初期均为盘状,随生长发育,中央部受股骨髁压迫而逐渐吸收形成我们所见的正常半月板,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生理吸收停顿而呈不同程度的盘状。盘状软骨以外侧多发,内侧亦可见到,但较少。盘状软骨可呈圆形、卵圆形、方形、逗点形等形状,可以覆盖整个胫骨平台面。Smille将盘状软骨分为三型:①原始型:完全盘状,中央部厚度与边缘厚度相同,可达8mm,关节面完全被分开。②幼儿型:与足月胎儿半月板相似,外侧半月板中央部宽度特别增大。③中间型:较原始型小,近乎盘状,中央部薄。

盘状软骨没有正常半月板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特性,坚韧性差,因此,在运动中较正常半月板容易造成损伤。

(四)前交叉韧带

前交叉韧带被从后方凹入的滑膜所包被,前方和两侧有滑膜覆盖,后部中央处纤维囊外没有滑膜覆盖,因此,前交叉韧带属滑膜外纤维膜内结构,位于双层滑膜皱襞之内。

1.解剖特点

前交叉韧带起自胫骨髁间前内侧部,由髁间棘前方稍偏内侧部斜向后上方抵止于股骨外髁髁间侧面后上部,胫骨端呈前后长的卵圆形,较为粗大,附着面积约为3.0cm2,股骨端呈扇形相对细小,附着面积约为2.0cm2,长37~41(平均39)mm,宽10~12(平均11)mm。前交叉韧带可分为三束:①前内束:屈膝时紧张,伸膝时相对松弛。②后外束:伸膝时紧张,屈膝时相对松弛。③中间束:屈伸过程中始终保持张力。前交叉韧带与胫骨平台保持一定的角度,屈膝90°时其夹角为30°,伸膝时为40-45°。

先天件前交叉韧带缺如:先天性前交叉韧带缺如非常少见,但可能出现,要注意到。此时多伴有下肢或膝关节的畸形。

2.功能解剖

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主要的静力稳定结构,其基本作用是防止胫骨前移。但并非起单纯缰绳似的作用,对阻止胫骨内旋也有特殊作用。前交叉韧带与后交叉韧带共同作用,保待胫股关节的正常运动。因此,也是具有特殊功能解剖的动力稳定结构。

韧带对膝关节运动具有限制和制导作用:膝交叉韧带与关节囊形成的关节囊韧带网是保持膝关节稳定的基本因素,将膝关节运动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又能引导膝关节运动按一定规律进行。①限制作用:韧带和关节囊的作用首先通过韧带-肌肉反射机制起作用。韧带内存在张力感受器,当韧带张力增高时韧带内的无髓感觉神经纤维冲功,中枢反射性引起膝关节周围肌肉收缩,肌肉韧带共同将运动控制在生理限度范围内并维持膝关节稳定。若肌肉失去控制,韧带将继续维持机械限制作用。②制导作用:韧带与半月板存在着解剖的联系并表现为一定的连续性。前交叉韧带纤维与内侧半月板相连,内外侧半月板前角之间又有膝横韧带相连,外侧半月板后角又发出半月板股骨韧带与后交叉韧带相合抵止于股骨内髁,形成一“8”字形的“绳”状结构,以制导膝关节旋转运动。如果膝关节韧带的限制与制导作用因某种因素受到破坏而没有及时行到修复或修复不当,长期慢性牵拉将继发膝关节肌肉韧带松弛,在某种运动状态下即可出现膝关节不稳。

7.生物力学特点

前交叉韧带由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组成,胶原纤维90%,具有拉伸性,弹性纤维为脆性组织材料。囚此,前交叉韧带具有弹性特点。前交叉韧带在应力负载作用下将会发生变化。在低负荷和一般日常运动状态下,韧带纤维受到作用力、牵张变直、发生弹性变形并承受一定的张力;应力达到韧带的屈服点(Yieldpoint)时韧带的胶原纤维可出现少部分纤维损伤;如果应力进一步加大,达到或超过韧带所能承受最大张力时,韧带胶原纤维开始出现崩溃,当弹性应变超过6%一8%时,韧带的胶原纤维完全崩溃,丧失原有的弹性作用,失去张力,不能承受任何负载。

4.前交叉韧带的主要功能

①屈膝时防止胫骨前移。②阻止膝关节过伸。③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膝关节旋转。④不同屈膝角度时继发控制膝关节内外翻。⑤参与膝关节最后伸漆时的锁扣动作,具有稳定作用(膝关节伸直在最后的20°过程中,胫骨外旋、前交叉韧带伸直放松,出现所渭“过短现象”)。

(五)后交叉韧带

1.解剖特点

后交叉韧带位于膝关节腔后室,起自胫骨髁间后窝后部关节面下约10mm处,掩盖胫骨平台后缘斜向前内上方抵止于股骨内髁髁间侧面前上部,呈圆弧形附着。后交义韧带平均长38mm,宽13mm,其强度是前交叉韧带的两倍,是膝关节屈曲及旋转运动的主要稳定者,并起旋转轴的作用。

后交叉韧带分为前外与后内两束。前外束位于胫骨附着部的外侧、股骨附着部的前方,该束较为粗大;后内束位于胫骨附着部的内侧、股骨附着部的后方,比前外束细小。后交叉韧带与内侧半月板无联系,与外侧半月板后角有韧带(半月板股骨韧带[Ligamentmenisco-femorale)相连。膝关节从伸直到屈曲位过程中,后交叉韧带沿纵轴发生时针样旋转,前外束从前移向后上方,韧带趋于垂直状态。

2.后交叉韧带的作用

①限制胫骨后移。尤其是在屈膝位时这一作用更为重要。后交叉韧带断裂不单纯引起胫骨后向不稳,还可出现后侧方旋转不稳。②限制膝关节过伸,辅助前交叉韧带起作用。③限制小腿内旋。后交叉韧带在小腿内旋时紧张,使胫股关节面密切接触,同时是稳定膝关节的重要结构,相当与膝关节旋转运动的轴而起作用。④限制膝关节的内收与外展,协同前交叉韧带与内、外侧副韧共同起作用。

当膝关节屈曲时,胫骨上端受到由前向后的暴力引起后交叉韧带损伤;当膝关节受外力作用过伸损伤时,亦可引起后交叉韧带损伤。若后关节囊同时损伤,出血可经关节囊裂损处进入小腿后间隔引起肿胀。此时进行关节镜检查或手术,关节灌注液将会经关节囊裂口灌入小腿后间隔引起或加重小腿肿胀,应予以注意,防止肌间隔综合征发生的可能性。

(六)内侧副韧带(medialcollateralligament.MCL)

1.解剖特点

MCL起自股骨内上髁,止于胫骨后内侧嵴的前缘、胫骨近端内侧面的后半部,在鹅足肌腱深面关节线以远4-6cm。MCL长10-12cm,宽2-4cm,MCL在胫骨附着点较股骨附着点稍宽,分为浅束和深束。浅束位于膝关节内侧纤维结构的第二层(第一层为浅筋膜层),深束可以说是关节囊的增厚部分,位于第三层。在伸屈活动中MCL表层相对于第三层结构和胫骨平台缘有一个1-2cm的前后摆动。

2.内侧副韧带的作用

MCL的主要功能是阻止膝关节外翻。有研究表明,在屈膝25o,MCL对膝关节外翻提供78%的阻滞力,在屈膝5o,MCL对膝关节外翻提供57%的阻滞力。在完全伸膝位MCL对阻滞膝关节外翻作用的定量大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MCL前侧部分纤维在屈膝位紧张,后侧部分纤维在伸膝位紧张.

(七)外侧副韧带(lateralcollateralligament-LCL)

1.解剖特点

外侧副韧带位于膝关节外侧的后1/3,可分为长、短二头,长头起自股骨外上髁,短头起自豌豆骨(fabella),止于腓骨茎突。充分伸膝时外侧副韧带绷紧,屈曲时则有松驰的趋势。在膝关节伸屈活动中,伴随着胫骨旋转而引起的外侧副韧带的松驰主要通过股二头肌环绕于其周围的腱纤维保持连续性张力,从而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外侧结构的稳定由外侧副韧带、股二头肌、髂胫束共同维持。

2.外侧副韧带的作用

外侧副韧带主要防止膝关节内翻,同时也辅助防止胫骨外旋和后坠。

膝关节MRI

膝关节是人体内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关节之一。除了关节组成骨和关节囊外.膝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肌键等结构对保持关节的稳固性和维持关节的功能起着重要作用。膝关节韧带损伤非常常见,主要由于创伤或体育活动。MRI具有高对比、高分辨率、无创伤性和多切面成像等优点.已成为膝关节病变检查的主要手段。下文对膝关节韧带的正常解剖、正常韧带及韧带损伤的MRI表现作一综述。

检查膝关节及其韧带的MRI序列很多.包括SE序列、梯度回波(GRE)序列、脂肪抑制(fatsuppression,FS)序列等。但最常用的是SE序列.包括T1WI,PDWI和T2WI。文献报道3D-GRE序列集T1W和T2W的优点于一体.能清楚地显示正常关节的解剖结构和异常病变.诊断准确率不亚于T1WI和T2WI.同时还能缩短检查时间。脂肪抑制的T2WI或STIR对骨髓、软组织的水肿,软骨病变和关节积液的显小很有帮助。

正常骨关节MRI表现

关节结构T1WIT2WIP-WI

骨皮质低信号低信号低信号

骨松质等偏高信号等偏高信号等偏高信号

骨髓腔高信号高信号高信号

韧带和纤维囊低信号低信号低信号

关节软骨中等信号略高信号中等信号

肌肉等信号低信号等偏低信号

脂肪高信号高信号高信号

关节腔低信号高信号高信号

2膝关节正常韧带和韧带损伤的MRI表现

2.1前交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

2.1.1ACL正常解剖和MRI表现

ACL近端附着在股骨外侧髁的后内侧面.它向前、向下、向内走行.远端附着于胫骨髁间隆起的前内侧面。ACL的走行与髁间窝顶一致。ACL约11mm宽.31~38mm长。ACL由多条纤维组成.呈线状或轻度螺旋状排列。主要分为两部分,较粗大的前内束和较小的后外束,但在MRI上两者难以区分。ACL具有防止胫骨前移和股骨后移的作用。

ACL在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断面的MRI上均可显示,但在矢状面上显示较好。ACL前面的纤维束在所有的MRI序列上均表现为低信号,而在中间和后面部分的纤维束之间常存在少量的脂肪组织和疏松结缔组织.因此呈稍高信号。通常情祝下,ACL在T1WI和T2WI上信号强度要高PCL.但少数情祝下两者也可相等。正常ACL较陡直.其倾斜度至少应与Blumenstaats线(指股骨后侧面和ACL胫骨附着点之间的连线)一致。

2.1.2ACL损伤的MRI表现ACL是膝关节最易发生损伤的韧带之一。大部分的ACL撕裂发生在中段,约占75%,而且70%~90%是完全性的。近端和远端的撕裂分别占20%和5%左右。ACL完全性撕裂的直接征象主要有:①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看不到正常的ACL:②韧带的中断不连续:③韧带增粗呈肿块状.边缘不规则或呈波浪状:④韧带内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的高信号;⑤韧带轮廓、走行的异常。间接征象有:PCL过度后凸、异常PCL线和后股骨线、胫骨前移半脱位、外侧半月板后角后移超过胫骨外侧平台后缘以及骨挫伤、韧带附着处撕脱骨折等,其中以胫骨前移半脱位、外侧半月板后角后移及胫骨后外侧平台的骨挫伤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其他伴随的损伤还有内侧副韧带损伤、半月板撕裂,胫骨后外侧平台的塌陷骨折等。MRI诊断ACL急性完全性撕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90%以上。

与完全性撕裂相比.诊断部分性ACL撕裂较困难。部分性撕裂主要发生在前内侧束。主要表现有:①韧带形态正常,而在韧带内出现局限性异常信号;②部分韧带纤维弯曲或呈波浪状;③T2WI或STIR上显示正常的韧带纤维在T1WI未显示,而又缺乏完全性撕裂的间接征象。MRI诊断ACL部分性撕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约为55%和75%.明显低于完全性撕裂。

ACL慢性撕裂常有不同的MRI表现.取决于ACL撕裂后收缩的程度、方向以及纤维瘢痕的形成情况。慢性撕裂由于缺乏出血、水肿.同时由于纤维瘢痕的桥接有时可与正常的韧带相似。但也可出现异常的表现。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看不到正常的韧带是ACL撕裂的直接征象。如果撕裂发生在近端.而远端向下移位.与PCL之间形成瘢痕连接。这时.ACL的走行异常是唯一能提示先前撕裂的迹象。另外尚可表现为韧带轮廓的增粗或不规则。韧带及其附近软组织内有无水肿是鉴别急慢性损伤的}要依据。

2.2后交义韧带(posteriorcruciateligament-PCL)

2.2.1PCL正常解剖和MRI表现

PCL近端起于股骨内侧髁的外侧面,向后、下、外走行,远端附着于胫骨后髁凹和胫骨平台的后面。PCL位于ACL的后内侧,较ACL粗大。PCL主要由前外侧束和后内侧束组成。PCL从近端至远端逐渐变细。PCL平均长度38mm,宽度13mm。PCL主要有防止胫骨后移的作用。

在矢状面上,PCL常可在几个层面上显示,并在不同的序列上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均匀的低信号带。这与ACL有所不同。大多数情祝下,PCL的信号强度要低于ACL,但偶尔两者信号也可相似。PCL形态呈向后凸的弓形。

2.2.2PCL损伤的MRI表现

由于PCL较ACL粗大,所以PCL的损伤远较ACL少见.尤其是单纯的PCL损伤更为少见。Grover报道90%的PCL损伤病人同时合并有膝关节其他结构的损伤。包括ACL损伤(40%),内侧副韧带撕裂(40%),半月板损伤(50%)。PCL撕裂最好发于远端胫骨附着处,韧带中段和股骨附着处撕裂的几率相近。PCL完全撕裂的征象与ACL相似。包括PCL正常结构消失,韧带局部中断、增粗以及信号异常。部分性撕裂或韧带内的损伤表现为部分韧带纤维的中断,形态轮廓的改变以及局部信号异常。撕脱骨折常发生在胫骨附着处,表现为PCL的过长以及骨质的异常。PCL断裂或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后常伴有胫骨向后移位。

2.3内侧副韧带(medialcollateralligament-MCL)

2.3.1MCL正常解剖和MRI表现

MCL由三层结构组成.最浅层是围绕缝匠肌和覆盖在腓肠肌上的深筋膜,中层是内侧副韧带的浅层,也称为胫侧副韧带(tibialcollateralligament.TCL),是MCL中最粗、最强大的部分;第三层是内侧副韧带的深层,又称内侧关节囊韧带。关节囊韧带又分为上面部分的半月板股骨韧带和下面部分的半月板胫骨韧带,分别将内侧半月板与股骨和胫骨平台的外缘连接。MCL的最浅层与胫侧副韧带之间有半键肌和股薄肌通过。TCL长约8-11cm.近端附着在股骨的内上髁,远端附着在胫骨上端内侧,距胫骨平台约5cm处。内侧副韧带的深、浅二层在膝关节后方融合形成后斜韧带。TCL与内侧半月板的体部或后角紧密相连。TCL与关节囊韧带之间有滑囊分开,以减少膝关节屈曲时的摩擦。MCL的主要功能是防止膝关节外翻。

观察MCL较好的切面是冠状面和横断面,较好的成像序列是脂肪抑制的T2WI。正常的TCL表现为光滑的低信号结构,可以追朔其全长.从股骨的内上髁至胫骨上端的内侧。关节囊韧带表现为细短条状低信号结构,将内侧半月板的体部与股骨和胫骨的外缘相连。在T2WI上.有时也能看到位于TCL和关节囊韧带之间的滑囊。

2.3.2MCL损伤的MRI表现

MCL的损伤并不少见。可中独发生,或同时伴有骨、半月板或其他韧带的损伤。其中ACL,TCL损伤伴内侧半月板撕裂时被称为ODonohue三联症。TCL的损伤在MRI上可分为三级:I级损伤为扭伤,主要是皮下脂肪层内出血水肿,韧带的形态、信号未见异常。II级损伤主要表现为韧带的部分中断,信号增高或TCL滑囊积液。III级损伤表现为韧带的完全中断。其他提示TCL损伤较为敏感的征象有筋膜水肿,与邻近的脂肪层分界不清。TCL撕裂最多见于股骨侧(65%},其次为胫骨侧(25%),而在关节平面较少见(10%)。关节囊韧带的损伤在TCL下和关节积液时显示最清楚,可分为半月板股骨韧带和半月板胫骨韧带的损伤。关节囊韧带的撕裂导致半月板关节囊分离。由于关节囊韧带较TCL薄弱,因此关节囊韧带的撕裂较TCL更为常见。关节囊韧带的撕裂在冠状面T2WI上显示最好,表现为积液从半月板的基底部延伸至TCL下。另一征象是在矢状面上,因半月板前移,导致胫骨平台后份无半月板覆盖超过5mm。但这一征象缺乏特异性。如果半月板股骨、胫骨韧带均撕裂,可见半月板飘浮征象。

2.4外侧副韧带(lateralcollateralligament·LCL)

2.4.1LCL正常解剖和MRI表现

膝关节外侧面支持结构与内侧面相似,也可分为三层结构。最浅层前面是髂胫束,后面是股二头肌腿。第二层是外侧副韧带或腓侧副韧带,连接股骨的外上髁和腓骨头近端的外侧面。长约5-7cm,位于关节囊外,无半月板附着。在LCL的深层有腘肌键行走。该肌肉起于胫骨近端的后面,与外侧半月板的后角相附着,止于股骨的外侧髁。最深层是附着在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外侧面的关节囊、弓状韧带和腓肠头腓骨韧带。弓状韧带是增厚的后关节囊,呈三角形或Y形,从股骨向胫骨的后外侧和腓骨头延伸。弓状韧带对膝关节后外侧角的稳固起着重要作用。LCL与外侧关节囊之间有主要含脂肪组织的少量软组织分隔。外侧副韧带的主要功能是防止膝关节内翻。

LCL在冠状面和横断面上显示较好,在所有的序列上均显示为斜行的束带状的低信号结构,连接股骨的外上髁和腓骨头。考虑到后关节囊及其韧带结构,如弓状韧带、腓肠头腓骨韧带和后斜韧带,横断面成像对这些结构的显示会有所帮助,必要时还可作斜冠状面成像。

2.4.2LCL损伤的MRI表现

LCL的损伤较MCL损伤少见,常因较严重的损伤所致,且常合并其他结构的损伤。LCL可以直接损伤或在韧带附着处的腓骨头或Gerdys结节发生撕脱骨折。LCL和骼胫束的撕裂在MRI上的表现与MCL撕裂相似。急性损伤表现为韧带的连续行中断,韧带内或韧带周围出现异常信号以及韧带扭曲、轮廓异常。慢性损伤可表现为韧带的增厚,韧带的走行方向和轮廓的异常。

2.5半月板

2.5.1半月板正常解剖和MRI表现

正常半月板股骨内外髁与胫骨髁之间的半月形纤维软骨板,由Ⅰ型胶原纤维组织构成,有内外侧之分,每侧分为前角、体部与后角三部分,但无明确分界,上面微凹,与股骨内外髁相对应,下面平坦,与胫骨平台适应;周缘较厚,与关节囊相连,内缘薄而锐利,游离于关节腔内,内侧半月板外缘与胫侧副韧带紧密相连,外侧半月板后角与关节囊间有腘肌腱通过。内外侧半月板前角间有小的纤维连接形成膝横韧带。   正常半月板在MRI各个序列呈均匀低信号,截面呈三角形。在内侧半月板后角和关节囊之间有一线样高信号影为滑囊,含有脂肪,因此呈高信号。有报道指出正常青年人的半月板中也可见到高信号,可能与青年人半月板血供丰富有关,而不是半月板损伤。

2.5.2半月板损伤的MRI表现

半月板损伤MRI表现按Fischer标准分为3级,Ⅰ级:半月板内有灶性的点状或小结节状高信号影,但未达到半月板的关节面。

Ⅱ级:半月板内出现水平或斜行的线样或条状高信号影,但未达到半月板关节面缘,这是Ⅰ级信号的延续。

Ⅲ级:半月板内线条样或复杂形态高信号影延伸至半月板的关节面,可伴有半月板形态的改变。

其中Ⅰ、Ⅱ级为半月板变性,是由于半月板内蛋白多糖沉积过多,出现黏液样变性所致,如果范围扩大,其结构亦变性脆弱。但关节镜下没有明显的裂隙或撕裂。Ⅲ级为半月板撕裂。

将半月板III级损伤分为6种:(1)水平撕裂(2)垂直撕裂(3)斜形撕裂(4)放射状撕裂(5)纵形撕裂(6)桶柄状撕裂(1)水平撕裂,MRI表现为与胫骨平台平行的条状高信号影。(2)垂直撕裂,MRI表现为半月板内条状高信号影与胫骨平台垂直。(3)斜形撕裂,MRI表现为半月板内条状高信号影的方向与胫骨平台成一定的角度,矢状位条状高信号影响达到关节面的上缘或下缘,有时不易与纵形撕裂区别,需要结合冠状面或三维图像。此型是最常见的类型。(4)放射状撕裂,MRI上半月板内条状高信号影的方向与半月板的长轴垂直,好发生于内侧半月板的内1/3处,比较少见。(5)纵形撕裂,MRI表现为半月板内高信号影与半月板的长轴方向平行,此型撕裂累及半月板的范围广,可进展为桶柄状撕裂。(6)桶柄状撕裂,桶柄状撕裂几乎累及半月板的所有部位,临床症状重,关节绞索明显,为半月板撕裂的一个特殊而严重的类型,多来源于纵形撕裂,是半月板后角发生纵行撕裂后经体部向前角延伸,其内侧片段发生移位,这移位的片段类似于桶的柄,此类型撕裂在MRI中常易漏诊。在连续2层矢状面上可清晰显示半月板体部,表现呈弓形带征,或表现为半月板的宽度减小,在通过半月板体部的冠状位上相连续的领结样低信号中断,同时可见内移的半月板碎片位于髁间窝或交叉韧带旁,矢状位可见双前交叉韧带征或双后交叉韧带征,双半月板前角征或双半月板后角征,以及领结缺如征。MRI正中矢状面像上半月板桶柄状撕裂内移的半月板碎片移至后交叉韧带前下方,呈弯曲条带状低信号,形似后交叉韧带,与正常的后交叉韧带一起构成“双后交叉韧带征”,这一征象在诊断半月板桶柄状撕裂中有重要意义。

前交叉韧带的解剖概要及主要功能?

前交叉韧带起自胫骨髁间前内侧部,由髁间棘前方稍偏内侧部斜向后上方抵止于股骨外髁髁间侧面后上部,胫骨端呈前后长的卵圆形,较为粗大,附着面积约为3.0cm2,股骨端呈扇形相对细小,附着面积约为2.0cm2,长37~41(平均39)mm,宽10~12(平均11)mm。

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主要的静力稳定结构,其基本作用是防止胫骨前移。但并非起单纯缰绳似的作用,对阻止胫骨内旋也有特殊作用。前交叉韧带与后交叉韧带共同作用,保待胫股关节的正常运动。

后交叉韧带的解剖概要及主要功能?

后交叉韧带位于膝关节腔后室,起自胫骨髁间后窝后部关节面下约10mm处,掩盖胫骨平台后缘斜向前内上方抵止于股骨内髁髁间侧面前上部,呈圆弧形附着。后交义韧带平均长38mm,宽13mm,其强度是前交叉韧带的两倍。

功能:①限制胫骨后移。②限制膝关节过伸,辅助前交叉韧带起作用。③限制小腿内旋。④限制膝关节的内收与外展,协同前交叉韧带与内、外侧副韧共同起作用。

检查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体格检查有哪些?

前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

检查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体格检查有哪些?

后抽屉试验、后Lachman试验、胫骨后沉试验、胫骨外旋试验

检查半月板损伤的体格检查有哪些?

麦克马瑞(McMurray)试验、卢因(Lewin)试验、膝关节过伸、过屈试验、研磨试验、

检查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及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检查有哪些?

外翻应力试验。内翻应力试验。胫骨外旋试验、反轴移试验、后外抽屉试验、外旋反屈征、后外旋转试验。

半月板损伤的体征?

关节交锁及弹响。体检注意股四头肌是否有萎缩,关节间隙是否有压痛、关节伸屈活动是否受限,过伸过屈活动是否疼痛。

膝关节及肩关节常用的放射线检查方法有哪些?

X光片、CT、MRI

膝关节后外侧结构的组成?

膝关节后外复合体由静态稳定结构和动态稳定结构组成。静态稳定结构包括外侧副韧带、弓形复合、豆腓韧带、和后外侧关节囊;动态稳定结构包括髂胫束、股二头肌腱和腘肌复合体(包括腘腓韧带和腘肌半月板束等)。

腘窝通过的血管及神经组成?

胫神经、腓总神经、腘动静脉。

半月板的主要功能?

①增强滑润,减少摩擦,类似滚珠样作用滑利关节的运动。②使胫骨关节面更加适合,稳定膝关节。③缓冲、吸收震荡保护关节软骨。④调节关节内压。⑤与膝关节韧带协同作用制导膝关节的旋转运动。⑥传递负载。

试述膝关节的结构,关节类型及关节主要的运动?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结构组成和功能最复杂的滑膜关节,由骨、关节软骨、软组织(交叉韧带、半月板等)、关节腔内的滑液、关节囊、并有关节外的韧带加固而形成。膝关节由股骨外髁和胫骨外髁形成外侧胫股关节、股骨内髁和胫骨内髁形成内侧胫股关节、髌骨关节面与股骨滑车形成的髌骨关节三部分组成。膝关节是滑膜关节。膝关节主要运动功能为屈伸运动,膝关节屈伸运动是滚动与滑动的组合。

使膝关节屈、伸的肌肉有哪些?答:伸膝关节的肌肉是股四头肌;屈膝关节的肌肉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缝匠肌和腓肠肌。

膝关节有哪些囊内、囊外韧带?说明囊内韧带的作用。答:外:胫侧、腓侧副韧带,髌韧带。内:前、后交叉韧带。前交叉韧带可限制胫骨过度前移,后交叉韧带可限制胫骨过度后移,加强膝关节稳固性。

关于膝关节说法错误的是DA.是全身关节中最复杂的关节B.有腓侧副韧带加固,伸膝时最紧张C.有由透明软骨构成的半月板,内侧“C”形,外侧“O”形D.交叉韧带实质上是在关节腔之外,即滑膜之外E.可作屈伸运动和条件性旋转运动

可防止胫骨后移的主要韧带是B

A.前交叉韧带B.后交叉韧带C.胫侧副带D.腓侧副韧带E.髌韧带

属于囊内韧带的是A

A.膝交叉韧带B.髂股韧带C.髌韧带D.桡骨环状韧带E.尺侧副韧带

伸膝关节的肌肉:A

A股四头肌

B半腱肌

C半膜肌

D肌四头肌、缝匠肌

E股内侧肌

前交叉韧带A

A.限制胫骨向前移动

B.起自股骨内侧髁

C.伸膝时最松弛

D.限制胫骨向后移动

E.屈膝时最紧张

后交叉韧带D

A.限制胫骨向前移动

B.伸膝时紧张

C.屈膝时松弛

D.限制胫骨向后移动

E.起于股骨外侧髁

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比外侧半月板更易损伤,是因为D

A.它比较小

B.腘肌不适当地牵拉它

C.屈膝时股骨内旋

D.它紧附于胫侧副韧带

E.运动时被前交叉韧带向后推挤

膝关节的胫侧副韧带D

A.呈圆柱形

B.有一滑膜囊将它与内侧半月板隔开

C.与腘肌腱相交

D.与内侧半月板附着

E.在限制胫骨内旋方面没有作用

某运动员在踢球时,突感右膝关节剧痛,关节肿胀,检查发现,患者右膝关节屈膝时,向前牵拉小腿时,胫骨可向前移位,试问损伤了什么结构A

A.前交叉韧带

B.后交叉韧带

C.外侧半月板

D.内侧半月板

E.以上都不是

检查ACL损伤试验

前Lachman试验:患者平卧位,屈膝30°,检查者一只手抓握大腿远端的前外侧以稳定股骨,另一只手抓握于胫骨后内侧,在胫骨后方施加向前的力量,使胫骨向前方移位。检查者能感受到和(或)看到胫骨相对于股骨前移。

轴移试验:患者采取仰卧位,尽可能放松肌肉。检查者一只手抓握患肢的踝关节并抬起,使膝关节伸直,同时施加内旋应力;另一只手置于膝关节外侧,施加外翻应力。对于前交叉韧带断裂的膝关节,胫骨会出现向前方半脱位。检查者慢慢屈膝,在30°-40°时,胫骨会出现突然复位,即为轴移试验阳性。

前抽屉试验:患者仰卧位,屈膝90°,胫骨保持中立位。检查者双手抓住胫骨近端,两拇指置于前方关节线水平,对胫骨施加向前的应力。如果胫骨前移增加,而且终末点为软的,意味着前抽屉试验阳性。

Slocum试验:在评估膝关节前内不稳定之前,检查者首先需要进行前抽屉试验检查。然后,将患者的足外旋并固定在外旋15°位置,使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紧张,此时胫骨前移减少。如果胫骨前移没有减小,意味着Slocum试验阳性,膝关节存在前内旋转不稳定。

检查PCL损伤试验

后抽屉试验:患者平卧位,屈膝90°,胫骨保持中立位。检查者双手四指置于胫骨近端后方,双手拇指置于膝关节前方关节线水平,触摸膝关节前方的内外侧关节间隙。检查者双手将胫骨推向后方,根据胫骨平台出现的病理性后向移位的程度进行分级。

后Lachman试验:患者仰卧于检查台,膝关节屈曲30°,保持胫骨中立位,一只手固定股骨远端,另一只握住胫骨近端,将小腿近端向前拉动到正常位置,然后向胫骨施加后向的力量观察胫骨相对于股骨的后移。

胫骨后沉试验:患者屈膝90°,检查者鼓励患者尽可能完全放松,特别是放松股四头肌。从膝关节侧面观察,如发现胫骨前缘出现“后沉”现象,低于股骨髁的前缘,或低于健侧膝关节,即为胫骨后沉试验阳性。

检查关节积液情况试验

浮髌试验:病人取仰卧位,膝关节伸直,股四头肌松弛。检查者一手手掌在髌骨上方压挤髌上囊,并且手指挤压髌骨两侧,使液体流入关节腔,然后用另一手的示指轻轻按压髌骨。若感到髌骨撞击股骨前面,即为阳性,说明积液量较少。若髌骨随着手指的按动而出现浮沉的现象,表示积液量较多。检查后外侧结构损伤试验

胫骨外旋试验:患者采用俯卧位或仰卧位,由屈膝30°开始,检查者双手抓住患者双足,握住足跟,拇指置于足内侧缘,四指握住足外侧和足跟,同时施加最大的外旋力量,评估足-大腿角度并且与对侧比较。然后屈膝90°,再次测量外旋角度。

反轴移试验:患者平卧位,屈膝90°胫骨最大程度外旋。检查者一只手置于胫骨近端外侧,施加外翻应力;另一只手置于胫骨中段的前内侧,控制小腿,同时维持胫骨外旋,并且施加一定的轴向推力。然后检查者使膝关节逐渐伸直,在伸直的过程中需要维持胫骨外旋、轴向力量和外翻应力。

后外抽屉试验:患者平卧位,屈膝90°、屈髋45°,胫骨外旋15°,固定足,然后进行后抽屉试验检查。

外旋反屈征:患者平卧位,伸膝,检查者抓住患者双足的拇趾提起。与健侧对比,患者膝关节出现内翻、过伸、外旋,意味着后外复合体损伤。

后外旋转试验:患者取平卧位,分别在屈膝30°和90°位进行检查,检查者向胫骨施加后向和外旋的力量,胫骨外侧平台出现向后外侧半脱位为阳性。

检查侧副韧带损伤试验

内翻应力试验:患者平卧位,检查者将胫骨置于轻度内旋的位置,一只手置于大腿内侧,另一只手置于胫骨远端,首先进行屈膝30°位检查,施加内翻应力,然后在膝关节完全伸直位进行检查。

外翻应力试验:患者仰卧位,患侧髋关节轻度外展,屈膝30°。为了方便检查,可以将膝关节置于检查床边。检查者一只手放在膝关节外侧,另一只手抓住踝关节,施加外翻力量,感觉膝关节内侧间隙张开程度和终末点的质量。然后在伸直位重复检查。

检查髌骨脱位试验

髌骨外推试验:患者平卧位,股四头肌放松,膝关节完全伸直。检查者的拇指置于髌骨内缘,将髌骨轻轻向外推。采用4分髌骨法进行测量和记录髌骨外移程度。然后,向内侧推动髌骨,记录髌骨内移的程度。

髌骨外推恐惧试验:患者平卧位,股四头肌放松。膝关节完全伸直。检查者将拇指置于髌骨内侧缘,轻轻向外侧推髌骨,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患者出现明显的恐惧,或者患者表示害怕髌骨会脱位,则髌骨外推恐惧试验阳性。

检查半月板损伤试验

麦克马瑞(McMurray)试验:患者仰卧,先使膝关节最大屈曲,右手固定膝关节,左手握足,尽力使胫骨长轴外旋,左手在腓侧推挤使膝关节外翻,在此外旋外翻的力量继续作用的同时,慢慢伸直膝关节。如果内侧有弹响和疼痛,则证明内侧半月板有破裂。按上述原理做反方向的动作,即在膝关节内旋内翻的同时伸直膝关节,如外侧有弹响和疼痛,则证明外侧半月板有破裂。

卢因(Lewin)试验:患者站立使足跟及足趾紧贴地面,用力屈伸膝部,健肢运动自如,但有半月板损伤的膝关节不能伸直,膝部常呈屈曲位置,伴随或不伴随疼痛,此检查可以主动进行也可被动进行。膝关节过伸试验:又称Jones征。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固定膝部,另一手握住小腿下部向上提,将膝关节过度伸展,使半月板前角受到挤压,如有疼痛可能为半月板前角损伤或肥厚的髌下脂肪垫受到挤压所致。研磨试验:又称阿波来(Apley)试验、膝关节旋转提拉或旋转挤压试验。患者俯卧,检查者将膝部放于病人大腿的后侧,两手握持患肢足部,向上提拉膝关节,并向内侧或外侧旋转,如发生疼痛,表示韧带损伤。反之,双手握持患肢足部向下挤压膝关节,再向外侧或内侧旋转,同时屈到最大限度再伸直膝关节,发生疼痛,则表示内侧或外侧半月板有破裂,并依疼痛发生时膝关节角度来判定半月板破裂的部位。屈曲最大限度时疼痛,应疑为后角破裂;屈曲呈90°时为中央破裂,伸直是为前角破裂。









































北京白癜风医院网站
白癜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