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还是南大大三学生的温方伊,以话剧《蒋公的面子》编剧的身份为人熟知,十年后她携由她改编自金宇澄同名小说《繁花》和王蒙同名小说《活动变人形》的话剧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已经是双胞胎男孩妈妈的温方伊接受了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的面对面采访,侃侃而谈十年的蜕变和成长。有趣的是十年前拍摄刚刚走红时的大学生温方伊和十年后新手妈妈温方伊照片的,都是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摄影记者宋峤。

1

热爱舞台艺术,

自评“太幸运”也担心“下一部”

《蒋公的面子》可以说是温方伊编剧生涯的高起点。走红之后,不用担心剧本写出来没人排,有时候她也会觉得自己太幸运了。但对热爱舞台的温方伊来说,担心下一部作品能不能保持高质量,也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可能创作者都有这种焦虑,有些编剧坚持自己的创作,认为只要少数人喜欢自己就行了,这需要非常强大的内心,因为你一旦看到差评,心态就会受影响。”

十年前的温方伊

改编自王蒙的同名小说,由李伯男导演、温方伊担任编剧的话剧《活动变人形》,8月下旬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首演,于中国家庭悲喜交加的记忆中,翻出知识分子的“面子”和“里子”。该剧延续了温方伊之前的知识分子题材戏剧创作,一个87岁老作家在40年前所写的小说,遇到一个擅长描摹知识分子心理的90后编剧,也在圈内传为佳话。

这部剧讲述40年代知识分子与包办婚姻,是温方伊非常喜欢的作品。她认为放在当下依然不过时,跟当下人依旧有共鸣。“哪怕现在城市里,已经很少有包办婚姻。但新旧思想在家庭内部的碰撞,导致难以解决的家庭矛盾,家庭成员内部的伤害和纠缠,在现在的家庭中还是比比皆是”。另外,小说呈现了人性的复杂,写的是那些“半吊子启蒙者”,由于对西方理念和传统思想的片面理解,想要据此改造家人,就此造成了一些家庭问题。但这部戏的创作幕后,温方伊迎来人生中最艰难的蜕变。受到南京疫情的影响,整部戏的排练,温方伊都没参加,也不能去北京观看演出。无法参加研讨,二轮修改只能根据收集到的意见进行。尽管演出获得好评,温方伊对自己的改编并不满意。“小说本身是语言的狂欢,有大段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如何转化为语言和行动?下一轮修改会进行适当删减。”

2

为人母体验生命的丰盈,

“超低产编剧”月子里还在赶工

温方伊自嘲是“超低产编剧”,“我一直没有什么规划,为逃避工作什么都能干出来。就像小孩为逃避作业,宁可洗碗一样。”创作带来的煎熬,许多编剧都有体会。“难得有写得比较顺的时候,电脑前坐几个小时,只字不动。听了一晚上的歌,也改不出来。实在没办法,就跟导演说,我没办法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局限,绞尽脑汁想不出办法,可能人家一下子就给你解决了。”

惫懒带来心理压力,她也尝试让自己变得忙一些,调侃自己要赚奶粉钱。除了《活动变人形》,还有《繁花》第二季剧本,都是温方伊在怀孕期间赶工的。原本预产期在3月,没想到1月初双胞胎就提前出生。“无奈跟剧组说,稿子会延期,他们特别体谅我。”整个月子期间,孩子作为极早产儿,都在保温箱里待着,后来温方伊还在陪护病房待了半个月。由于月子里也坐着赶稿,温方伊得了严重的髋关节滑膜炎,住院一个月时间,至今还在调理,可谓尝尽为人母的不容易。

现在温方伊把更多时间放在孩子身上,对育儿有了更多切身体验。“我师妹说得好,小婴儿做不了什么,但他就是能让你什么都做不了。”如今在家边工作边陪伴孩子,温方伊享受这种状态,也充分体验了老舍所说,“有时候我想出几句话,觉得我可以成为新一代莎士比亚,结果我的小孩跑过来说,去公园看猴!于是我至今没有成为莎士比亚。”

跟温方伊聊孩子,听她血泪吐槽,金句不断。她开玩笑说,最直接的收获是,会搞清楚一些作品中写怀孕生孩子那些细节是不是胡扯。当然也会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