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8月25日、这十天是三伏中的末伏,由夏入秋,由热渐冷,阴阳变化的交替点就在这10天。此时已经入秋,这段时间虽然早晚变得凉爽,但是白天依然很炎热。被形象得称为“秋老虎”。

民间有“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的说法,立秋后天气仍热,且雨水较多。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这个时候,人最容易生病,这是因为伏天气温高,机体能量消耗大,加之食欲不振,致使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

不少人头伏、中伏都没有被暑热击倒,但是末伏的时候却往往撑不住了,主要和前段时间抵抗力透支过多,最近疏于保健有关。而坚持做三伏灸的人,不但末伏不容易生病,秋冬季节也会少生病。

人们在三伏多食用生冷的食物,洗冷水澡,吹空调,大量损耗阳气,让体质寒上加寒!如果是这样一到冬天,手脚冰凉,宫寒,月经不调等都在等着你呢!

在三伏天希望大家做到一下3点

1、忌吃任何生冷,喝温热水;

2、少吹空调;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不要超过5度;

3、坚持艾灸,彻底改善寒凉体质。

末伏是三伏天的最后一伏,属于立秋后,大家俗称它为“秋老虎”。此时天气忽冷忽热,忽风忽雨,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此时人的抵抗抗力降低,容易感冒生病。所以,“末伏”养生,除了日常预防,坚持三伏灸祛湿寒同样重要。

我们都知道三伏艾灸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三伏天利用大自然阳气升发到最旺盛的时机,结合艾灸和人体自身的阳气,三阳相加祛除体内的风、寒、湿、暑、燥、火等邪气。所以要继续把握末伏这个关键时机,坚持将三伏灸进行到底。

保健灸法是自古以来的防病之术,对于肢体寒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艾灸以下穴位,帮助你温通经脉,改善虚寒体质:

一、涌泉穴

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

《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

二、足三里

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有“若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说法。这个常不干指的是用艾灸条熏灼穴位,使该处的皮肤起水疱,又称其为“灸花,灸疮”,这水疱老流水可以及时把脾胃的寒湿祛除,“常不干”因此而来。

有关研究发现,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胃的蠕动和胃的供血状况,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强消化能力。

三、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属于督脉,有通督行气,贯通督脉上下之作用,同时如果有感冒,过敏性疾病,热病,癫痫,颈椎病,治疗取穴大椎也是首选,在治疗寒凉疾病,那么大椎在上焦,治疗寒凉的疾病大椎也是首选穴位。

四、命门穴

补肾壮阳灸命门,命门是人体生命之门,先天之气蕴藏所在,生命的根本。

临床上,命门火衰主要表现为四肢清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舌质淡,脉沉迟等虚寒之象。

所以要长灸命门和大椎可提高督脉之阳气,大椎和命门艾灸,补足督脉元阴元阳,补命门,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灸命门给各脏器的生理活动起到温煦,生发和推动作用,故灸命门是推动生命之火。

五、神阙穴

在脐窝正中,该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主要用于治疗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神阙(就是肚脐)是气和,气舍,气具之穴,是任脉在此会和,此穴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重要来源,在中焦部位起到沟通上下之功效。

都说一灸神阙暖全身,灸神阙,有沟通上下之功效联系任脉之上下。而且灸神阙还可以治疗胃肠疾病,妇科疾病,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疾病,所以阳虚体质灸神阙可以很快得到改善,就是灸了神阙可以打通任脉。

五个穴位最好一次灸完,如果时间不够,可循环施灸,隔天再施灸余下的穴位,

艾灸最好的时间是在白天,而且需要长时间坚持,自己在家艾灸麻烦,白天还没时间,去艾灸馆又贵。那怎么办?

试试这款热敷艾灸贴,作为最方便有效的时代进步产物,持续时间长达8小时,贴着都能出门上班逛街哦

正值三伏天,欢迎各位顾客自行购买天灸贴,只需要2块一贴,详情加







































白癜风专科哪里好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好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