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治雀斑 http://baidianfeng.39.net/a_dxkfbl/210410/8833873.html

疼痛是股骨头坏死最为典型的症状,且不管是早期、中期还是晚期患者都会出现疼痛的症状。早期的股骨头坏死病人常无明显的胯部症状,大多数病人只偶尔感到下腰部、大腿根周围或膝关节上方有酸胀不适,长距离行走、长时间负重时症状加重,甚至出现跛行,但一般休息后可缓解。

疼痛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行走活动后加重,有时为休息痛。疼痛多为针刺样、钝痛或酸痛不适等,常向腹股沟区,大腿内侧,臀后侧和膝内侧放射,并有该区麻木感。

正是因为疼痛部位不定、时轻时重、变化多端的特点,造成很多股骨头坏死病人漏诊、误诊,贻误时机,甚至经常看到初次就诊的病人即表现为较严重的股骨头坏死,有的甚至股骨头塌陷、变形,才知道是股骨头坏死,留下终生遗憾。

下面就疼痛的特点全面剖析股骨头坏死:

为什么部分股骨头坏死患者疼痛出现在腰膝部

股骨头坏死引起疼痛的神经根在腰3和腰4神经上,而这两个的反射区域一个在腰部,一个在膝盖上,股骨头坏死刺激周围神经,放射到大腿内侧和髋关节、臀外侧及膝关节,特别是闭孔神经的作用较大,传导股内收肌疼痛、股四头肌及膝关节疼痛,所以会引起大腿疼痛;放射到腰部就会“感觉”腰痛,其实是神经传导给人的错觉。因此,除了大腿根部疼痛外,膝盖疼和腰疼也属于股骨头坏死的症状之一。

据临床统计,约有40%的患者坏死后疼痛首先发生在腰部和膝盖部位,常常易误诊为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或膝关节炎等疾病。需要患者高度警惕。当出现不明原因的腰膝部疼痛且治疗无果的情况时,医院行进一步治疗,避免漏诊误诊的发生!

不同时期股骨头坏死

疼痛特点

早期

因股骨头内骨髓水肿、股骨头周围滑膜水肿、关节腔积液,造成大腿根周围针刺样、钝痛或酸痛不适,甚至不能翘二郎腿、穿鞋袜、抬腿骑车,会造成整个屁股困疼、大腿无力等症状,卧床休息、止痛药物、泡热水澡可以明显缓解疼痛。

这个阶段的病人,关节穿刺甚至可以抽出血性的关节液,而正常情况下关节液是黄色粘稠液体,穿刺不出关节液。

中期

股骨头内部分骨小梁缺血、水肿、断裂,疼痛的程度逐渐加重,尤其是活动一天休息时疼痛更为明显,卧床休息、止痛药物、泡热水澡可以缓解疼痛,但只要略多活动疼痛就会加重,而且疼痛持续的时间会明显延长。

进入中期以后,经积极药物治疗、扶拐休息等措施,疼痛会有所缓解,这时候也容易让一些病人误以为“股骨头治疗好了”,其实暗藏危机,真相是这样的:关节内积液减少、骨髓水肿减轻、骨小梁部分断裂压缩,从而股骨头的强度相对增加,所以疼痛减轻,其实是股骨头已经开始了塌陷,这个时候更应该提高警惕、继续治疗。

后期

股骨头逐渐塌陷,疼痛又重新开始加重,也就是病人认为的“这段时间太忙,吃药少了,所以疼痛加重了”,其实是股骨头关节面软骨碎裂、软骨下骨开始塌陷,关节活动时“碰撞”增加;伴随着塌陷程度的加重,关节活动度越来越重,从叉开腿困难、大腿根内侧筋及肌肉绷紧、疼痛到穿鞋袜困难,再到下蹲困难,就完成了整个股骨头坏死的演变过程。

至此,一切保守治疗将无明显效果,大部分医生的建议不再是推荐各种手术方法进行保留股骨头的治疗,而是:回家准备准备,决定换关节吧!   但天无绝人之路,如果病人非常年轻、骨质条件良好的话,还可以破釜沉舟、进行植骨修补的尝试,股骨头塌陷后依然通过手术得到矫正。

不同时期股骨头坏死疼痛变化

各期股骨头坏死均可导致大腿根或其周围疼痛,即便正常的关节因为劳累、软骨损伤等原因也会出现疼痛,这个阶段多为无痛,即便有疼痛,也是非常轻微,经休息、药物治疗后会迅速缓解。

进入骨髓水肿、关节积液期后,疼痛会迅速加重,关节功能也会明显受限,一般被诊断为“滑膜炎”,经卧床休息、扶拐、静脉输注消炎药后会很快缓解。

塌陷前期:

若骨髓水肿期持续时间超长,则骨小梁因长期水肿压迫、缺血,发生部分骨小梁断裂,此时疼痛会逐渐加重,但经有效治疗症状能够改善,病情稳定,骨小梁修复良好,疼痛会逐渐减轻,甚至达到轻微或无痛的状态;反之,骨小梁难以修复。

进入塌陷期:

疼痛继续加重,此时的发展会有两个方向:

经髓心减压、植骨、成骨因子等技术治疗,骨小梁停止断裂、塌陷,疼痛逐渐缓解,甚至不痛;

反之,骨小梁继续断裂、塌陷继续加重,关节活动度逐渐变差,疼痛进行性加重。

股骨头坏死晚期:

一般表现为疼痛严重、关节功能如盘腿、下蹲、行走等受限,个别情况下,骨修复与塌陷同步进行,但关节面整体较好,塌陷后骨质压缩,股骨头内骨质稳定,反而出现关节功能受限但疼痛减轻的“奇怪”情况。

综上所述,因股骨头坏死病因复杂,在各个阶段的病理特点不同、每个人感觉神经的不同“体验”以及坏死后塌陷的进程不同等诸多原因,大腿根及其周围的疼痛并非“千篇一律”;对于有类似疼痛、怀疑股骨头坏死以及确诊股骨头坏死的病人,医院就诊,不要盲目“自判”。

为响应国家《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特建立疾病网络咨询与预约挂号服务,提供的疾病常识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须来院面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