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群号,进群免费听胜春集团公开课。每天晚上8点准时开课
颈部相关疾病的探讨
“年在青岛召开的第二次颈椎病专题座谈会议上对颈椎病的定义为: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如肌肉、神经、血管等),引起各种症状及(或)体征者,称为颈椎病。
笔者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
目前颈椎病的发病年龄呈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许多青年人患颈椎病后,症状及(或)体征较严重,但是做CT、MRI等检查,椎间盘并没有发现退行性改变。况且,青年人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哪来的退行性变?
”关于退行性变的思考
根据DNA中端粒体的功能及其长度,以及根据对细胞分裂的周期的计算等,来推测人类的寿命,结果是人的寿命应是能健康地活到一百二十岁左右。
按照这个推测,端粒体主导的细胞分裂在每一个年龄段都是有序的正常地进行的,并没有退行性变的程序,因此就没有退行性变的基础。
笔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大,由于日常活动等,必然导致全身软组织或多或少的损伤,导致粘连、瘢痕、挛缩、堵塞等病理改变,这些病理改变压迫、牵扯,以及其继发的无菌性炎症的刺激,对全身多处的躯体神经系统以及内脏神经系统的影响或损伤,导致第一位的发病机制——神经机制的启动,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所谓的退行性变及各种症状及体征。因此,针刀疏通、剥离、切割粘连、瘢痕、挛缩、堵塞等病理改变,可使椎间盘等组织的退行性变发生逆转。
因此,笔者认为,椎间盘退性变是结果,所以不能列为颈椎病的中心环节,软组织的动态力平衡失调才是第一位的病因。
笔者在针刀临床实践中,发现了很多婴幼儿颈椎病的病人,并按颈椎病进行针刀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些婴幼儿的颈椎间盘理应没有退行性变。
逐年增多的婴幼儿及青年人的颈椎病,说明以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为基础的定义,明显和临床脱节。
笔者认为,引起颈椎病的各种症状及(或)体征,并不是椎间盘退行性变,把颈椎病的定义的中心思想集中于椎间盘是不妥的。颈椎周围组织结构的病变并不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的。针刀医学认为,颈椎周围的组织结构的慢性积累性损伤才是颈椎病的根本原因,颈椎周围软组织的病变累及颈椎导致颈椎的病变,而不是颈椎的病变累及颈椎周围软组织的病变。
针刀医学认为,颈椎病的第一位的病因是颈椎周围软组织的动态力平衡失调,导致第一位的病理改变,即软组织的粘连、瘢痕、挛缩、堵塞,从而导致一系列的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笔者在几十年的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实践中也反复验证了针刀医学关于颈椎病的相关理论的正确性。
大家知道,对五十岁以上的人进行颈椎CT、MRI等健康体检,约1/3以上的人发现颈椎间盘有变性、膨出、突出,但是大部分人并没有任何症状,难道能说这些人患了颈椎病吗?西医中也注意到这一问题,把有颈椎间盘突出而没有任何症状体征的,定义为椎间盘突出;把有椎间盘突出并有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定义为椎间盘突出症。充分说明椎间盘的突出与否和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相关性。
其实,检查出有椎间盘突出,又有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病人,并不能说明这些临床症状及体征是椎间盘突出导致的。因此,检查发现了椎间盘退行性变,大部分没有临床症状及体征,说明椎间盘退行性变并不是颈椎病的中心环节。反之,检查没有椎间盘退行性变,但是病人却有明显的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也进一步佐证了椎间盘退行性变并不是颈椎病的核心问题。
一、临床上给一种疾病下诊断是为了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使临床治疗中目的性针对性更强,并有利于开发新的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及措施。
颈椎病,顾名思义,指的就是颈椎椎体的病变所导致的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但是,根据《针刀医学原理》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和颈椎骨的骨质增生以及颈椎骨之间各种移位,只是疾病转化过程的一种结果或者转归。
根据针刀医学原理的骨质增生的理论,如果把颈椎的骨架放在一边一百年,骨架都不会发生移位,也不会出现骨质增生及椎间盘退行性变。骨质增生、椎体之间的移位、椎间盘退行性变等都是由于颈椎周围的软组织的动态力平衡失调所导致,这才是第一位的病因。
一个临床诊断,对病因把握不准,甚至因果倒置,对发病机理研究不清楚。那么,治疗的方案就会设计不好。所以,各种治疗方法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故颈椎病成为严重地影响患者心身健康的一种很难治愈或疗效欠佳的常见病。
二、颈椎椎体的病变只是结果,而颈椎周围软组织的动态力平衡失调才是导致疾病的第一位的病因。因此,讨论颈椎疾病,必须把引起颈椎病变的病因——颈椎周围的软组织涵盖进来。需要深入研究颈椎周围的软组织导致颈椎病变的生理病理改变等,从而找出根本性的,规律性的病因病理。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
针刀医学认为颈椎周围的软组织的病变才是引起颈椎病的病因,所以,讨论研究颈椎病就离不开颈椎周围的软组织,因此,用颈椎病的疾病诊断来指导临床治疗,并不能反映颈部疾病的全部及其病因病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颈椎病的定义重新定义。
笔者认为,颈椎病发病率很高,临床症状及体征很复杂,如同一个系统的疾病,就像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的疾病一样。
我的理解是:颈的疾病是一个系统性疾病,包括许多疾病。颈相关疾病包括内儿妇五官皮肤等科,所以叫颈部相关疾病更合理,用颈部相关疾病来命名,更全面,更合理,对临床治疗更有指导性、针对性。
广义的颈部相关疾病:凡是颈部的椎体及其组织器官的疾病,都可归类为颈部相关疾病,甲状腺疾病等也包括在内。狭义的颈部相关疾病:除甲状腺、五官科、颈部的食管、气管等之外,颈椎椎体及其周围的肌肉、筋膜、滑囊、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的病变所导致的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及(或)体征的疾病群。本文所探讨的,仅指狭义的颈部相关疾病,以下的讨论中,把颈部相关疾病简称为颈椎病,虽然也叫颈椎病,但内涵不一样。许多人认为,儿童因为颈椎没有退行性变,所以,基本上没有颈椎病,尤其是刚出生的婴儿,更是不可能有颈椎病。
其实,刚出生的婴儿、儿童等,颈椎病的发病率较高。有人统计,青少年的颈椎病发病率是12%。
婴儿在生产过程中,脐带对颈的缠绕,助产士用产钳或手帮助分娩等,可造成或轻或重的寰枢椎、寰枕关节的脱位等。
许多婴幼儿的哮喘、哭闹、不吃乳等,经用针刀治疗颈椎的移位后,大部分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笔者通过用针刀治疗青少年的颈椎病,对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自闭症、晕车等,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笔者认为,颈部的相关疾病,可分为硬的疾病——即骨的病变;软的疾病——即软组织的病变。
骨型颈椎病:包括颈椎骨质增生、椎管狭窄,颈椎骨之间的各种移位等。
软组织型颈椎病:包括颈部的肌肉、韧带、筋膜、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损伤或病变,以及起、止于颈部的肌肉、筋膜、韧带等的损伤和病变。
脊髓型颈椎病:这是软组织型颈椎病的其中一种疾病,因为有许多特殊性,所以单独列出来,更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脊髓性颈椎病多是由于椎动脉受卡压或痉挛导致脊髓缺血缺氧所致。
有些人认为在人体解剖学上找不到寰枕筋膜这一结构,只有寰枕后膜。其实这个问题不需要争论,在《针刀医学原理》的P的图2—5—1已明确告诉我们:寰枕筋膜就是寰枕后膜。有人认为,针刀对寰枕后膜的治疗操作风险极大,因为寰枕后膜紧邻硬脊膜,稍有闪失就可能刺激硬脊膜,造成血肿或者直接损伤脊髓。
寰枕后膜张于寰椎后弓上缘和枕骨大孔后缘之间,寰枕后膜是寰枕筋膜的一部分,也是项筋膜的延续增厚部分,从上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寰枕后膜其实就是黄韧带的延续部分,中间比两侧较厚,椎动脉即由此韧带穿过头颅,而第1颈神经由此穿出。解剖学研究证明,硬脊膜下面是小脑延髓池,距脊髓约1cm,所以针刀不易伤及脊髓。而且此处的硬脊膜很厚,针刀较难一次性突破硬脊膜。
研究观察到头后小直肌的深面与寰枕后膜之间有一条结缔组织桥连接,其纤维横向走行。该结缔组织桥向外延伸至椎动脉周围组织,并混入其中。这种软组织连接是紧密地附着在硬脊膜上,且出现率很高。其纤维走行方向与硬脊膜垂直,可能是起阻止硬脊膜向脊髓靠拢,限制硬脊膜向前移动,可防止硬脊膜对脊髓的摩擦及损失。
有人认为不存在寰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理由是寰枕后膜很薄,没有什么临床意义。寰枕后间隙较大,只有较薄的寰枕后膜及项韧带的保护,似乎太软弱了些?事实是,此处的寰枕后膜应该比较厚、致密、坚韧,并不是有人认为的此膜很薄,而是致密的、较厚的、有临床意义的重要的筋膜。因此,寰枕后膜的增厚挛缩所产生的动态力平衡失调的作用是较大的。这种情况下,应该用针刀切割、疏通、剥离病变的寰枕后膜。
有人认为在针刀临床中,治疗了大量的各型颈椎病,从来没有用针刀治疗过寰枕后膜,病人照样大部分治好了,并不需要用针刀治疗寰枕后膜,所以认为寰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是不存在的。笔者自一九八七年从事针刀治疗,除节假日外,平均每天用针刀治疗60人次病人,其中包括大量的颈椎病人。
临床中,约有10%左右的经针刀反复治疗除寰枕后膜之外部位的病人,枕下痛,头昏,眩晕,视物模糊等症状始终不能消除。经针刀治疗寰枕后膜后,以上症状立刻或迅速消除,充分说明少部分病人要用针刀治疗寰枕后膜,也充分验证了寰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是确实存在的。
寰枕后膜担负着稳固寰枕关节的重任。长期低头、高枕睡眠等,可导致此筋膜劳损,继发无菌性炎症,从而产生粘连、瘢痕、挛缩以及筋膜增生肥厚,使寰枕间隙变狭窄;有时寰枕后膜的远侧部分可以钙化,在椎动脉及第1颈神经的后方形成一个骨弓。
寰枕间隙狭窄,椎动脉及第1颈神经后方的骨弓,可压迫椎动脉、颈神经,或牵扯枕大、枕小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从而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因此,有必要用针刀切开剥离挛缩增厚的寰枕后膜;针刀切割、撬拨寰枕后膜的骨弓也有必要。
寰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的针刀治疗
让患者俯卧,令其下颌部和床头部边缘齐平,低头、下颌内收,并剃去寰枕关节上下头发,备皮,在枕骨大孔边缘正中选取一点作为进针刀点,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体与进针点骨面垂直(注意严防针刀下滑伤及脊髓),当刀锋刺达骨面后小心移动刀锋,下移至枕骨大孔下缘,将刀锋调转90°,横行切寰枕筋膜2~3刀,切割时刀锋应始终不离枕骨大孔边缘。
注意事项:
1.要确切地定位于枕骨大孔后缘的中线位置,在此进针刀;
2.进针刀时要一快三慢,绝不能有滑针刀的现象出现;
3.边做边与病人交谈,有利于了解病人的感受及观察病人的情况;
4.遇到突破感之前,要逐渐加力,直到出现第一个突破感后立即停止进针刀;
5.针刀如果接触硬脊膜,会对脊髓产生压迫现象,病人可能出现全身麻木现象,一旦出现此现象立即停止进针刀。
针刀医学立足于第一位的病因——软组织的动态力平衡失调,以及第一位的发病机制——神经发病机制,所制定的临床治疗方案,针对性强,方法简便,效果显著。
针刀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思路
颈椎骨质增生是其附着的肌肉等软组织拉出来的,所以,只要去除掉骨质增生部位的异常的拉力,那么,一年左右骨质增生就会自然消失。因此,对骨质增生的治疗,其根本的措施是治疗软组织的异常的拉力。
颈椎移位:如果把颈椎放在一旁一百年,其也不会改变位置。只有颈椎上附着有肌肉后,由于肌肉的牵拉,颈椎才会运动,由于运动的力的不平衡,才导致颈椎的移位。因此,颈椎的移位的治疗,其根本措施也是切断软组织的异常的力。
颈软组织的针刀治疗
如上所述,颈椎的骨质增生,组织增生(如黄韧带,前、后纵韧带的增生)、颈椎骨之间的移位,其第一位的病因都是软组织的动态力平衡失调导致的。所以,治疗颈软组织的损伤或病变就成了治疗各型颈椎病的基础的,根本性的治疗。
朱汉章老师的《针刀医学原理》一书中,把颈椎病分为十三型,而针刀的治疗中,对大部分类型的颈椎病,特别强调要治疗以下几个部位:
棘突间韧带,颈椎关节突关节囊,颈椎横突的前、后结节。
但在临床中,用针刀治疗以上几个部位的很少,就是治疗了这几个部位,也是不彻底,不到位的。因此,笔者认为,朱汉章老师治疗颈椎病所强调的这三个部位的治疗,不但不能丢,而且要加强。
朱汉章老师认为:颈椎周围的肌肉等组织的动态力不平衡,最后这些力都要集中传递到棘间韧带、关节突关节囊,即高应力点。由于异常的力持续作用于这些部位,从而使这些部位缺血缺氧,充血、水肿、渗出,最终形成粘连、瘢痕、挛缩、堵塞等;颈椎的移位,其异常的力必然导致棘间韧带、关节突关节囊的瘢痕粘连等,当这些病变不能被自我代偿或修复时,就要用针刀把这些病理改变切碎、剥离、疏通等,使这些病理改变的范围、大小、强度等缩小到人体的自我代偿,自我修复的范围之内,并最终达到全部修复或基本修复,使颈椎病得到根本性治疗。所以,朱汉章老师强调的这二个部位的治疗,特别重要,针刀临床治疗中,要作为重点部位来治疗。
斜角肌类似于腰部的髂腰肌,是深呼吸肌,每天24小时的呼吸运动,及颈椎的运动,极易损伤斜角肌。斜角肌的方向的特殊性,容易使颈椎椎体产生多种类型的移位,所以,针刀治疗颈椎的前、后结节是很重要的治疗措施。因为前、后结节的附近有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所以,多数人在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中,并不治疗前、后结节,认为不治疗这二个结节,同样能治好大多数颈椎病。
其实不然,颈部神经的颈丛、臂丛都是在前、后结节的中间走行的,尤其是颈上、颈中、颈下交感神经节及其发出的神经支也在其中走行。前结节的颈长肌、前斜角肌,后结节的中、后斜角肌,只要一块肌肉的损伤,发生了痉挛、挛缩、粘连,继发性无菌性炎症等,那么就会导致此部位的躯体神经、交感神经的功能障碍或损害,从而导致脑及全身的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笔者特别重视治疗前、后结节,在临床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斜角肌类似于腰部的髂腰肌,是深呼吸肌,每天24小时的呼吸运动,及颈椎的运动,极易损伤斜角肌。斜角肌的方向的特殊性,容易使颈椎椎体产生多种类型的移位,所以,针刀治疗颈椎的前、后结节是很重要的治疗措施。因为前、后结节的附近有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所以,多数人在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中,并不治疗前、后结节,认为不治疗这二个结节,同样能治好大多数颈椎病。
其实不然,颈部神经的颈丛、臂丛都是在前、后结节的中间走行的,尤其是颈上、颈中、颈下交感神经节及其发出的神经支也在其中走行。前结节的颈长肌、前斜角肌,后结节的中、后斜角肌,只要一块肌肉的损伤,发生了痉挛、挛缩、粘连,继发性无菌性炎症等,那么就会导致此部位的躯体神经、交感神经的功能障碍或损害,从而导致脑及全身的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笔者特别重视治疗前、后结节,在临床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关节突、关节囊的针刀治疗
在患椎棘突根部两侧1.5cm~2.5cm处,取两点作为进针刀点,针体与人体矢状面约成45°角刀口线和人体纵轴平行刺向椎弓板,当刀锋刺达骨面后,沿骨面向侧方滑动,当感觉刀锋遇到坡状骨性阻拦时,说明已至椎骨的上关节突,沿坡面略微上移,即可探及关节间隙,旋转针体使刀口线与关节间隙平行,切开关节囊2~3刀。
前、后结节的针刀治疗
笔者一般只治疗后结节,个别情况下才治疗前结节。笔者认为,前、后结节附着的肌肉组织对其中走行的神经血管的卡压,只需消除其中的一个力的作用点(附着于后关节突的肌肉的作用点),那么,这个卡压的力就基本消除了。而后结节的针刀治疗相对来说,比治疗前结节安全多了,所以,一般治疗的是后结节。
治疗后结节,一般是侧卧位或者颈椎斜位,使头尽量往后仰,充分暴露后结节的体表部位,然后以左手自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往后仔细触摸,一般能摸到较明显的一排后结节。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与颈浅静脉的交叉处,往往是C4的后结节,其他颈椎的后结节以此类推。用左手食指推开颈动脉鞘或胸锁乳突肌,左手中指用力下压后结节表面的软组织,直至摸到明显的骨性标志为止,仔细触摸后结节的前缘、上、下缘,针刀紧贴左手指甲进针至后结节的中点部位,然后探索式的滑动针刀到病变部位,剥离及切割瘢痕或粘连组织1~3刀。
颈周围肌肉的治疗
解剖学中头半棘肌的图,明显地告诉我们,在第二颈椎的关节突及横突上,有明显的强健的肌腱。而解剖书上并没有提到这个重要的解剖结构!这个重要的解剖结构,对针刀的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肌腱往往是高应力点,所以,针刀治疗C2关节突及横突上的肌腱就显得特别重要!头半棘肌应是二腹肌,同时也说明C2关节突及横突是运动枢纽,承受着比其他地方更强的力量。
总结事实上,头半棘肌的劳损,在此肌的C2处的肌腱往往有明显酸胀痛等症状。如果不重点治疗效果往往不佳。针刀治疗:在C2的头半棘肌的肌腱上,横向定点3点以上,针刀对每一个点行横排切。
起止于颈椎关节突的肌肉:头半棘肌,头最长肌,多裂肌。
止于颈椎后结节的肌肉:肩胛提肌,颈夹肌,颈髂肋肌,颈最长肌。
胸锁乳突肌病变,可引起颈痛及颞乳突部偏头痛。同时,还是引起面神经麻痹"面瘫"的常见原因。颈椎病及肩周炎多累及斜方肌。菱形肌受肩胛背神经(C4~6)支配,颈椎病时,痉挛的肌肉常常压迫该神经,引起此肌的痉挛,产生背部压迫感,针刀治疗时,不仅仅要治疗菱形肌,更要治疗C4~6后结节。
颈后部肌肉的病变是引起肌紧张性头痛的常见原因。
经常造成头痛的肌肉有颈部深层肌:头半棘肌(所以要治疗小关节突)头最长肌(所以要治疗小关节突)颈最长肌(所以要治疗横突后结节)颈髂肋肌(所以要治疗横突后结节)枕下小肌群。颈后部中层肌头夹肌,颈夹肌。浅层: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颈筋膜的治疗
概述:
寒冷、潮湿、慢性劳损等多种原因可造成项筋膜损伤,并在慢性病变过程中瘢痕挛缩,卡压牵拉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和耳后神经等,引起单侧头痛,此病属于积累性损伤所致的慢性软组织劳损范畴。
项区的深筋膜分为深浅两层,是分隔斜方肌、夹肌、和半棘肌的一层有较强韧性及弹性的筋膜。
胸、腰肌的病变对颈椎的影响在临床中经常见到,颈椎病经针刀治疗后,但是还是有部分症状的残留,却始终找不出到底什么原因?
十年前,有个病人同时有颈椎病及腰椎病,针刀治疗颈椎病后,病情明显好转,但还遗留少许不适。后来经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治疗后病人的颈椎的不适感消失了。所以,在以后的十多年来,笔者特别注意胸腰椎对颈椎病的影响。在临床中,许多颈椎病的症状,通过治疗胸腰椎周围软组织的病变,颈椎病的症状消失了。因此,笔者提出了“橡皮筋连环平衡学说“。其中胸腰筋膜的叫法是过去的传统叫法,并不准确。准确地叫法应是颈、胸、腰筋膜,此筋膜较强健,就像橡皮筋一样,上起枕骨,下止于骶髂部位,并且在颈、胸、腰的某些椎体的部位有附着点。由于粘连、瘢痕等,还会增加新的附着部位,但这是异常的附着部位。当胸腰部位的胸腰筋膜有病变时,往往此筋膜会产生挛缩,从而出现异常的拉力,异常的拉力会通过筋膜传导(笔者的筋膜传导学说)把拉力传递到颈部的筋膜。
所以,针刀治了颈部后,仍有部分症状未解除,可能是胸腰筋膜传导的异常的拉力导致的。此时,用针刀切断了胸腰筋膜病变部位的异常的拉力的高应力点,颈部的遗留的症状就被治愈了。骶棘肌也同样符合橡皮筋连环平衡学说。
十二对颅神经都要经过颈部行走分布到全身,颈丛、臂丛的神经支配上肢及头颈部的组织及器官;颈部交感神经节发出脑支,支配大脑实质及其血管;颈部的内脏神经支配胸腺、扁桃体等免疫器官及组织。尤其重要的是:经颈椎发出的椎动脉支配整个脊髓,即颈髓、胸髓、腰髓、马尾神经等。
椎动脉在脊髓的分布:
1.脊髓前动脉在桥延沟稍下方起于椎动脉,在延髓前面斜向下,约至椎体交叉平面与对侧同名支合成1条动脉。脊髓前动脉沿前正中裂下降,沿途不断接受前脊髓动脉补充加强,而延伸到脊髓圆锥,在脊髓下端,脊髓前正中动脉变细,向下延续为终丝动脉,并在脊髓圆锥处向侧方发出圆锥吻合动脉,向后连于脊髓后外侧动脉。圆锥吻合动脉在脊髓动脉造影时是确认圆锥平面的标志之一。脊髓前动脉全长粗细不均,有时在胸区此动脉甚细,以致与脊髓表面的软膜小动脉难于辨别。
2.脊髓后动脉起自椎动脉或小脑下后动脉,绕至延髓后外侧,向下延续为脊髓后外侧动脉,沿脊髓后根本侧迂曲进行进,沿途接受后髓动脉补充。脊髓后动脉除发支参与软膜小动脉丛外,尚有一些穿支进入脊髓,分布于脊髓后角大部及部分后索。
脊髓前动脉供应脊髓大部(约相对于脊髓的前3/4),当其闭塞时发生的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几乎是临床上唯一可识别的典型的脊髓缺血疾患:在闭塞平面以下出现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受损显著而深感觉保存)等主要症状。
一般认为上胸髓(T1~4),尤其是第4胸节和第1腰节的腹侧面,是脊髓易发生缺血性损伤的部位,故称为危险区。
综上所述,椎动脉发出的脊髓前动脉、后动脉对整个脊髓的血液供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椎动脉受压,或由于支配椎动脉的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使椎动脉痉挛而导致整个脊髓缺血缺氧,从而造成颈、胸、腰、骶的脊髓功能障碍,导致全身性疾病,所以,颈椎病是百病之源。
第一、第二、第三颈椎之间的椎板间隙较大,针刀治疗时,如果不注意这个解剖结构,针刀可能刺入椎管内,造成神经血管损伤。许多针刀人对第一、第二颈椎的治疗比较谨慎,往往对第三颈椎的治疗比较大胆,所以,常有针刀学员述说扎了第三颈椎两旁后,患者出现了手麻,触电样感。问我是怎么回事?我说,第三颈椎的椎板往往明显狭窄,所以,与之相邻的第二及第四颈椎的椎板间隙就比较大,做针刀治疗时,稍有不慎,容易造成神经的损伤,轻者几个小时后可自行恢复,较重者,需静脉点滴20%甘露醇ml+地塞米松针5mg,每天一次,连续点滴3~5天后,方可好转或症状消失。
那么,第三颈椎的针刀治疗,如何才能避免针刀误入椎板间隙呢?颈椎的上、下关节突,关节间隙呈冠状面样,为叠瓦状,针刀不易进入关节腔。颈椎棘突旁开1.5cm~2.5cm是关节突,颈椎棘突1.5cm之内是椎板间隙,旁开2.5cm~2.8cm是横突,旁开2.8cm~3.2cm是后关节突,所以针刀治疗要求棘突旁开1.5cm以外,旁开大于1.5cm越多,越安全,当然不宜超过2.5cm,这样一般就能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第二颈椎的治疗
第二颈椎的棘突及椎板是颈椎中最大的,所以,针刀治疗时相对较安全。但是颈椎的横突尖部有椎动脉穿出,在横突尖部斜向上外进入第一颈椎横突孔,这段椎动脉较多地暴露在颈椎骨之外,稍不小心,就有可能损伤椎动脉。所以,第二颈椎的针刀治疗,不要超越棘突旁开2.5cm之外,以免损伤椎动脉;椎板上缘最好不要做针刀治疗。
第一颈椎的针刀治疗
第一颈椎横突在颈椎中是最长的,其横突尖可达乳突前就像悬于颈椎的天平的杆,容易因为左右两侧力量的不平衡而产生倾斜,从而导致一侧椎动脉的扭曲、变形,另一侧椎动脉的拉长,使血管管腔变窄,造成椎动脉供血障碍,严重影响了大脑尤其是脊髓的血液供应,造成大脑及脊髓的功能障碍。所以,第一颈椎的病变,宜用针刀治疗,尤其是要治疗头上、头下斜肌,使天平杆恢复平衡。
但是,如果不熟悉第一颈椎的解剖,贸然进行针刀治疗,是不安全的。椎动脉穿出第一颈椎横突孔后,走行与第一颈椎的椎动脉沟内,椎动脉沟约1.5cm长。所以,针刀治疗第一颈椎,可治疗颈椎的横突尖部,因为此处无椎动脉(椎动脉在距横突尖约3~5mm处穿出横突孔),并且,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均起止于第一颈椎横突尖,此处是高应力点。
第一颈椎后结节的治疗,因为第一颈椎后结节不易触及,可首先触及第二颈椎棘突,往上慢慢触摸,并用力深按,往往能触及第一颈椎后结节,用左手中指压住后结节,针刀紧贴左手中指甲刺入,切割1~2下后出针刀。如果第一颈椎后结节不易触及,那么,就不宜对此结节进行针刀治疗。针刀治疗颈椎病时,不仅仅是某一块肌肉或筋膜有损伤,其实,颈部其他部位的肌肉多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因为,作用于颈部某一点的异常的力,同样也会通过力的传导,去造成附近肌群的损伤(好比集体犯罪、贪污窝案一样),所以,针刀治疗时,不仅要治疗病人主诉的那个部位的疼痛等不适,还要
仔细检查其5cm直径范围之内的部位是否有损伤。
笔者对颈椎病的针刀治疗按以下几个部位进行治疗一,颈椎后部(项部)肌群等的治疗二,颈椎侧部肌群等的治疗颈椎病时,此部位的肌肉韧带筋膜等的损伤往往比项部的肌群损伤更严重,而且损伤的肌肉数更多。但是,在临床的针刀治疗中,许多人往往忽视了这个部位的治疗。笔者治疗颈椎病时,基本上要治疗这个部位。许多病人并不感觉到颈椎的侧面有任何不适,但是,医生去检查病人颈椎的前、后结节时,多数有明显的压痛,对这些明显的压痛点,应该用针刀治疗。
颈椎前方的治疗。
针刀治疗定点,笔者的思路是按颈椎的侧面、后面、前面、椎枕肌等分别进行治疗。一,颈椎侧面颈椎侧面包括颈最长肌、头最长肌、颈髂肋肌、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颈椎侧面的肌肉在低头、颈椎伸直位时起稳定颈椎,使不向侧面偏斜;同时尽管是处于颈椎的侧面,但是肌腹也位于颈椎横突的后面,所有这些肌肉也有伸直颈椎的作用;斜角肌因为止于肋骨面,其收缩时也可产生低头作用,当然,当颈椎处于直立位时,斜角肌保持一定的张力对稳定颈椎直立状态也起重要的作用。
最长肌大家知道,腰部最容易受损伤的肌肉是腰最长肌。因为最长肌肌腹的直径相对于其它的腰肌来说较小,但是其起止面跨越的椎体数最多(即最长),又恰恰位于腰肌的中间(内侧为棘肌,外侧为髂肋肌),处于腰肌群的合力点(高应力点)的位置,所以容易受损伤。颈最长肌在半棘肌的外侧,头最长肌位于颈长肌的外侧。颈最长肌、头最长肌比较容易受损伤也同腰最长肌的损伤有相似的道理。而颈最长肌、头最长肌损伤后,其临床症状,如疼痛、酸胀等,病人往往感觉到疼痛等部位比较模糊,并且往往表现在颈半棘肌的部位,很少有病人能较明确地指出是在最长肌处的疼痛等。因此,我们在针刀治疗中,往往根据病人模糊的疼痛等感觉,把治疗点定在半棘肌的部位。通过这样治疗后,病人症状有明显好转,但不能消除所有的症状;许多病人不久后原有的症状又出现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真正的病变部位是在最长肌,只有在最长肌定点为针刀治疗点,大多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治愈率也明显提高了。
颈椎病时,绝大多数有颈最长肌、头最长肌的损伤。所以,针刀治疗时,要仔细检查最长肌是否有压痛?是否有块状或条索状病变?触诊时多能检查出压痛,条索状病变等。2,颈髂肋肌颈髂肋肌位于头最长肌的外侧。也是比较容易损伤的肌肉。针刀治疗此肌肉有较好的疗效。3,斜角肌前斜角肌起于颈椎横突的前结节,中、后斜角肌起于横突的后结节。颈髓发出的神经根及血管自横突孔处发出,穿过前结节与后结节之间的斜角肌间隙(前为前斜角肌,后为中、后斜角)。当斜角肌的任何一块肌肉出现痉挛或挛缩时,就可卡压住颈的神经根,因为神经根是混合神经,所以神经根受卡压的影响,可导致大脑、胸腹部的内脏等部位的病变。
因此,对于内科等疾病的针刀治疗,常需治疗前、后结节的病变。因为针刀治疗后结节相对较安全,所以常规治疗后结节即可达到解除颈神经根受卡压的目的;只有在治疗后结节后效果不佳时,才用针刀治疗前结节。因为每块斜角肌起于大部分的颈椎横突结节,所以,针刀治疗时,一般治疗大部分或所有的颈椎后结节或前结节。二,颈椎后面颈椎后面的肌肉有:颈半棘肌(颈、头半棘肌的命名的规律是,只止于颈,而不到头颅骨的肌肉即叫颈半棘肌;止于头颅骨的肌肉叫头半棘肌。其它带头、颈的肌肉也是如此的命名规律)、头半棘肌、颈多裂肌、颈长回旋肌、颈短回旋肌、棘突间肌等。
1,患颈椎病时,半棘肌比较容易受损伤。颈半棘肌位于棘突外侧、头半棘肌的深面;头半棘肌在C2的关节突关节处有一肌腱(此解剖结构一般被忽视。此解剖特点说明头半肌在C2关节突处的应力是很高的,所以形成了较坚强的肌腱。低头、点头时此肌腱可使头半棘肌少受损伤。临床中此肌腱较易受损伤,所以针刀治疗时,要着重治疗此肌腱。)针刀在半棘肌定点治疗,对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经以上治疗效果不佳时,需在多裂肌、回旋肌、棘间肌定点治疗。
2,斜方肌斜方肌由上(降)、中、下(升)三块肌肉组成。因为斜方肌的面积大,形状特殊,各块肌肉的运动方向不一致,肌肉比较薄,所以,斜方肌极易损伤。临床中最常见中斜方肌的损伤,其次是上斜方肌的损伤,再次是下斜方肌的损伤。下斜方肌损伤常被漏诊,临床中凡是肩胛冈内侧部位的疼痛等,要考虑下斜方肌的损伤。斜方肌的损伤是常见病,凡是颈椎病的病人,都须考虑有无斜方肌损伤。针刀治疗:上斜方肌止于锁骨外三分之一处,在此部位每间隔3cm定一治疗点。中斜方肌损伤在肩胛冈上缘及肩峰的部位每间隔3cm点一治疗点。下斜方肌损伤,在T3以下的所有的胸椎棘突,肩胛冈下缘中内三分之一份处定点。
3,提肩胛肌提肩胛肌在项部就象马上的二根缰绳,对于头部的稳定及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较易损伤,常表现为肩胛骨内上角处疼痛等。针刀定点:C1、2、3、4的后结节;肩胛骨内上角至肩胛冈的弧线,间隔2cm定一治疗点。
4,头夹肌、颈夹肌颈部的夹肌斜向外,所受的扭力比较大,故易损伤。常致头昏、头痛第症状。针刀定位:头夹肌颈关节突、颈3、4、5、6、7;T1、2、3的棘突。颈夹肌T4、5、6棘突,枕外隆突外3cm~6cm~8cm
上后锯肌上后锯肌是吸气肌,较易受损伤
三,项韧带项韧带就是颈椎的棘上韧带,因为其中有较多的弹力纤维,所以有较好的弹性。项韧带自下往上呈倒三角形,自项韧带的三角形长轴向每一节棘突发出呈前后的索状韧带,附着于每节棘突上,但项韧带挛缩时,可通过此韧带把颈椎椎体往后拉,造成颈椎变直,甚至反张。针刀定点上、下项线枕骨隆突、枕骨隆突往外的上、下项线约3~5cm处点2点;颈椎棘突、棘突旁开约2mm处、C7棘突。切断项韧带发向C4、5棘突的前后韧带在棘突上的附着点,加上切断部分挛缩的项韧带,切断部分挛缩的半棘肌等,可使颈椎变直或反弓较快恢复原有的生理曲度。
四,有些病人可通过颈腰胸筋膜的力学传导作用,把胸、腰、骶部的异常的力,甚至臀腿部异常的力传导至颈项部,导致颈椎病的症状,但是原发病灶(胸、腰、臀、腿等原发病灶)并没有临床症状,此情况下极容易导致误诊及漏诊。所以,对于一些难治性的颈椎病,针刀治疗了胸、腰等部位(尤其是L3横突)的原发病灶后,颈部症状及体征往往即刻得到好转或消失。
第二颈椎综合症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中国针灸杂志社秘书长、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之一的田从豁教授;医院针灸科主任王寅教授经协商而命名的。症状:头昏、头晕、头痛、脑鸣、脑胀、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健忘、老年痴呆、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小儿),抑郁、心烦易怒、疲惫乏力、恶心呕吐、耳鸣、视物不清、看东西重影、萎靡不振、心慌气短、胸闷胸憋、痉挛性斜颈、震颤等等。
第二颈椎综合症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病人有以下找不到病因的痛疾,诸如:偏头痛、眩晕症(美尼尔氏症)、神经衰弱、植物神经紊乱、卒倒症、复视、黑朦、口眼干燥症、心慌气短、失眠、肢冷(手足冷)、儿童学习不能、医院各科检查都找不到器质性病变,因而被认为功能性疾病,也就很自然的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疑难病。
其实,引起这麽多病症的罪魁祸首就是----第二颈椎!人的第二颈椎是所有椎体中最为不稳固而灵活的一个(生理结构造成),所以头能灵活转动,且第二颈椎位置非常特殊而重要,它连接着头颅和躯干,它的错位使相应血管神经受到挤压,可以引起全身系统的疾病叫第二颈椎综合症,错位的程度方向角度等的不同,就会引起不同部位的不适。造成第二颈椎错位的原因很多,其中可分为两大类:一、外伤性:当头部猛然相对侧转而枢椎未能及时的协同旋转时(头部被动运动)枕部与枢椎齿状突之间产生一种剪力,使同侧的翼状韧带造成拉伤或撕脱伤,使局部出血、水肿、相应伤部韧带机化、萎缩、变形;环齿关节的滑膜囊破损,形成粘连或巴痕组织,这样,椎体两侧的牵引力失衡而使枢椎成为旋转半脱位。随着头颈的频繁旋转运动,久而久之,半脱位呈进行性递增的方向发展。1.头部受外力打击。2.颈部外伤:a.被动运动伤如打架;b.主动运动伤如转颈不当;梳头洗头甩发;防卫性躲闪不当;摔跤时头颈扭曲;足球中顶球不当。
二、非外伤性:1.慢性劳损:因职业需要长期一侧转头姿势,或睡姿不良等造成翼状韧带慢性劳损。2.病理性损:颈深部感染(咽后部脓肿、化脓性扁桃体炎);全身性疾病(类风湿);骨质疏松等日常生活中频繁转颈导致翼状韧带损伤。做此诊断并不难,不论有无明显的外伤史,凡颈肩背痛,转颈受限或可听到捻发音、摩擦音或轧轧声,颈肌有萎缩,或有知更鸟头位,并伴有广泛的神经系统症状,颈部触诊可扪及枢椎棘突偏向一侧该处压痛明显或有条索状物均疑。但要除外颅内占位性病变,肿瘤及脑血管瘤、脑血管病变。
该病能涉及到的约略如下:一、内科:高血压、心动过速;低血压、心动过缓;心悸、早搏、心率不齐;糖尿病(高、低血糖,多饮多尿多食);低热;二、神经科: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头晕头痛,偏头痛,枕大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美尼尔综合症,脑震荡及后遗症,脊髓空洞症,共济失调,肌无力,睑下垂,麻木,抽搐,植物神经紊乱,顽固性失眠及嗜睡症,帕金森氏症,幻视幻听,卒倒症,痉挛性斜颈;
⊙注:本文内容仅为公益性分享、研讨之用,内容仅供参
更
多
知
识
分享本文章到朋友圈或中科白癜风专家国庆会诊北京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